近日,著名生命教育专家、江西师范大学
校党委唐闻捷副书记代表学校敦聘郑晓江为客座教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江西师范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签订了关于生命教育教学、科研合作的备忘录,双方约定在生命教育师资培训、生命教育教材编写、科研课题的申报和研究、生命教育活动的开展及推广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推进高校生命教育的发展。
唐闻捷副书记代表学校为
生命的拷问:幸福在哪里? 教师如何发现幸福? “人生包括生命与生活,生命是‘流’,是人生的存在面;生活是‘点’,是人生的感悟面”,郑晓江指出,我们应首先从“心”去认识幸福,从“生活之点”的快乐所求提升为“生命之流”的幸福所求。教师要把一般的教学工作提升到生命教育的高度,既要成为“经师”,更要成为“人师”。教师要发现和获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须解决好欲望与现实所获的关系,以及“一无所有”的焦灼感。 郑晓江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引领学生的生命发展,使学生不仅知识有成长,能够“成才”,更在生命上得以“成人”,获得人生的幸福与成功。这样,教师也就获得了教书育人的幸福感,在生命层面获得了幸福长久。
生命的沉思:人生价值与意义在哪里? 郑晓江说,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点在于,其总在追寻活着的意义与价值,并努力实践之。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让所有的人,尤其是让青少年从生命的二维性了解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生命,“生命”虽然是“我”的,却也不完全是“我”的,珍爱生命是对父母的孝。 郑晓江认为,人不仅有实体生命还有人文生命,认识到生命不仅存在现在,也存在于未来,因此大学生要好好把握生活,珍惜生命,创造价值,“立德、立功、立言”,让精神生命永存。 讲座后,郑晓江还就同学们提出的生命困顿一一作了解答。同学纷纷表示,这堂生命教育课上得太及时了,解开了心中很多的疑惑。
生命的绽放:和谐共生在哪里? 江西师范大学的 听完四堂各具特色、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课后,师生们感受颇多,“以前这些感恩都只放在心里,只是知道而已。今天上了老师的课,让我懂得应该说出来。”
生命教育最早源于1964年,到80年代,生命教育逐渐受到重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