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地市级
媒体温医
  •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传来喜讯
  • 温州商报(头版导读):温医大李校堃教授团队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作者:张晨 王晓杰    通讯员单位:新闻中心   编辑:赵妤婕 陈伟   字数:3154   浏览:3220
  • 温商网讯(记者 张晨 通讯员 王晓杰)昨日,记者从在北京召开的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悉,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教授团队的项目《我国原创细胞生长因子类蛋白药物关键技术突破、理论创新及产业化》以第一完成单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据悉,此次李校堃教授团队获奖项目的完成人依次是李校堃、王晓杰、黄志锋、林丽、肖健、黄亚东、惠琦、方海洲、宋礼华。项目完成单位分别是温州医科大学、珠海亿胜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安徽安科生物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暨南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李校堃教授30多年潜心研究生物制药,在基础理论与工程化研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水平。他带领科研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开发为临床药物,为我国加快开发具有自主国际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新药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开发出3款国家一类新药,并实施产业化,累计销售突破百亿元,在全国5500多家医院使用,累计使用患者达6800万人次。主持国家发改委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2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4项。曾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李校堃本人还曾荣获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7年度“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第十一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学者奖、2018年度“光华工程科技奖”等。

    近十年来,李校堃带领团队,专注于FGF科学研究,建立了从结构生物学角度开展蛋白药物设计和新机制研究的新思路,并将研究范围从组织再生拓展到糖尿病和心血管重大疾病,先后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如Nature、Cell系列子刊等发表96篇高水平研究论文,这些学术成果不仅促进了温州医科大学药学等学科的发展,还让更多的学术同行了解温州医科大学,了解温州。

    原文链接:


    李校堃:温医大要成为生长因子研发的国际领跑者


    李校堃(中)团队在颁奖现场合影留念

    ☉商报记者 张晨

    昨日,凭借着原创细胞生长因子类蛋白药物关键技术突破、理论创新及产业化这一系列的科研成果,温州医科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李校堃再次站上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领奖台。在李校堃看来,这是国家对其团队在理论创新和产业化方面所取得成绩的褒奖和肯定。

    “理论创新让我们对行业内有了更深刻理解,并且让温医大成为国际著名的生长因子研发基地,而产业化则能让我们的成果尽快地造福于民,这也是我接下来要带领团队继续奋斗的未尽之事。”在此次赴京领奖前夕,李校堃接受了温州商报记者的专访,分享了获奖背后的心境以及温医大未来关于生长因子研发的布局。

    30年钻研坚守 回答了生长因子之问

    “2009年关于FGF生长因子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之后,经过十年时间的新适应症和新材料制剂拓展,以及产业化发展,到现在受益病患达到6800万人次,广泛使用在5500多家医院,对创伤救治、糖尿病并发症治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让角膜溃疡、干眼症、糖尿病溃疡等患者受益。”听似云淡风轻的讲述背后,却是李校堃及其团队绝望过、痛苦过、无助过,甚至也想放弃过的曾经。

    记者了解到,最早是美国的科学家院士发现了生长因子的存在,但李校堃团队的研发却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s)开发为新药的国家,比日本早4年,比美国早6年。李校堃告诉记者,这十年是不断理论研究创新的过程。事实上,从1992年步入这个研究领域的时候,就面临着困难,受到别人非议,“特别是从不看好我们的外国人。”

    好在,慢慢的,团队研制开发的三个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一类新药——贝复济、盖扶、艾夫吉夫都成功上市了,这些药市场价格一支只有几十元,而且还被纳入医保项目中,能够显著促进创面愈合、缩短愈合时间、减轻病人痛苦。他们研发的新药还为汶川地震、天津塘沽爆炸等受灾群众提供重要的急救治疗药物。

    “我们通过大量的实践和临床研究,回答了质疑的问题,我们这个生长因子是安全的。并且我们发现了生长因子有利于糖尿病多种并发症如糖尿病溃疡、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改善,国际同行予以了高度的评价,表示要‘向东方学习’。”李校堃如是说。

    科研成果加深疾病认知 更带动多学科发展

    “生长因子家族浩如烟海,目前我们的研究对象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只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2018年1月,他们又有了一项重大发现,论文在《Nature》杂志上发表后引发国际关注。这篇论文解析了人体“抗衰老蛋白αklotho-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c (FGFR1c)-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 (FGF23)”三元复合物晶体结构,证实了FGF23是调控衰老及老年相关疾病的关键靶点,能指导未来抗衰老和代谢性疾病药物的开发。

    在用实际行动回答国际专业领域质疑的同时,李校堃及其团队也通过系统而深入的开展细胞生长因子创新理论研究,探索新机制,发现新靶点和新功能,推动细胞生长因子类蛋白药物新发展。通过该创新点的实施,提升了人们对生长因子蛋白作用机制的深入认识,为实现生长因子由创伤药物向代谢调控注射用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下一个十年生长因子创新药物的发展明确了方向。

    李校堃将自己的研究比喻为打井,通过打“生长因子”这口井,他发现了很多意外收获。“生长因子是一个系统,我们打下去发现,这口井可以和临床医学、生物化学等很多学科发生关联,所以我们的研发成果不仅是推动产业的进步,更是带动了医学学科发展。”

    2018年,温州医科大学成立了整合医药研究院。李校堃表示,整合医药研究院一方面为不断产出的新药成果产业落地创造更好的条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生长因子跟骨科、眼科、神经科、内分泌、烧伤科等相关疾病都有密切联系,希望以生长因子为桥梁,整合各学科的临床资源,发现治病原因,拓展生长因子新的适应症和新制剂。

    温医大要打造成为 生长因子的国际研发中心

    如果说眼视光学让温州医科大学从默默无闻到上升迅猛,那么生长因子则是李校堃团队要打造的温医大又一张“王牌”。在他的下一步目标愿景里,温州医科大学要打造成为生长因子的国际研发中心,以助力温医大乃至温州在生物医药产业上也有自己的知名度和话语权。

    在他看来,正是温州、是温医大这片充满创新的土壤,给了生长因子项目广阔的空间和舞台,而这个项目成熟了之后又能带动温医大的学科发展,以及温州的生物医药创新发展。“所以这也是我为什么来温州的原因,温州高校的土壤特别鼓励创新。”

    李校堃说,2004年,老校长瞿佳教授将他引进到温州医科大学后,他就深受“温州精神”感染。“温州人专注一个纽扣、一个拉链把它做到极致,做到世界最大。我们团队做生长因子也是一样,也要做到世界第一。”也正是因为温州医科大学的科研氛围,激励李校堃及其团队在科研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并且在生长因子研究领域,做到了国际领先地位。

    如今,李校堃及其团队的科研项目在珠海、广州、上海和合肥都有了产业化基地,但他更希望能在温州加快打造一个以生长因子生产制造为主体的产业化基地。“我们需要通过产、医、研、资协同创新,推动一批再生医学新技术、新产品、新策略的加速成熟和产业化,进而拉动温州的产业格局。”

    技术攻关、领跑国际、构建产业,这一系列关于“生长因子”的理想,是李校堃心里的光,他和他的团队愿做一个个矢志前行的逐梦人,志之所趋,穷山距海,不可阻挡。


    人物名片

    李校堃

    1964年出生,陕西富平人,2005年加入温州医学院(现温州医科大学)。2013年1月-2015年7月,担任温州医科大学副校长。2015年8月至2018年4月 ,担任温州大学校长。2018年4月至今,担任温州医科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