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地市级
媒体温医
  • 温州都市报: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团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作者:王春霞 朱斌    通讯员单位:新闻中心   编辑:赵妤婕 陈伟   字数:2204   浏览:2962
  • 温都讯 昨天上午,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在温高校及温籍科学家斩获颇丰。据不完全统计: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团队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温籍科学家,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研究室主任金可勇、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鲍宗必,两人参与的项目均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温都记者 朱斌

    温医大校长李校堃团队项目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李校堃(中)生长因子项目团队部分成员领取证书

    温都讯 在昨天举行的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团队的项目《我国原创细胞生长因子类蛋白药物关键技术突破、理论创新及产业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该获奖项目完成人依次是李校堃、王晓杰、黄志锋、林丽、肖健、黄亚东、惠琦、方海洲、宋礼华。项目完成单位分别是温州医科大学、珠海亿胜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安徽安科生物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暨南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李校堃,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温州医科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教学名师、国家“万人计划”专家,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2017年10月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1月荣获“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12月获第十一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学者奖,2018年5月摘得中国工程界最高奖——光华工程科技奖。

    李校堃带领的科研团队历经近 30 年探索与实践,重点围绕细胞生长因子类药物临床转化和制剂开发的共性技术难题进行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截至目前,他们团队开发生长因子一类新药3项,植入型Ⅲ类医疗器械1项,培植年销售过亿品种4个,累计销售突破百亿元。获得临床批件 9 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5项。生长因子系列产品在

    全国 5500 家医院应用,临床用药人次 6800 万。在 Nature 等杂志发表高水平 SCI论文96篇。极大提升生长因子创新药物的适用人群和患者依从性,显著提高了我国在细胞生长因子类药物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形成了我国自主创新药物研究及推广新理论,确立了我国生长因子类药物产业化的国际地位。 温都记者 王春霞

    研究灵感来自“蜥蜴断尾”,期待今后在温“枝繁叶茂”
    李校堃畅谈生长因子项目“成长故事”


    李校堃生长因子项目团队部分成员合影

    在去北京领奖前夕,李校堃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2009年,李校堃团队就凭生长因子类蛋白药物项目获得过国家科技发明奖,经过10年实践创新,如今再获殊荣。

    李校堃介绍,10年来,生长因子类蛋白药物受用人次超过一亿,其中,在5500家医院进行临床试验,用药人次6800 万,在创伤救治和糖尿病治疗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1992 年,李校堃师从暨南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林剑教授,开始生长因子研究。李校堃说:“我们为什么研究生长因子?灵感就来自‘蜥蜴断尾为什么会长出来’,经过研究发现这和生长因子作用有关。”

    真正和生长因子结下不解之缘,则是源于一次意外。1992 年的一个夜晚,李校堃骑自行车不慎摔倒,面部着地,半脸皮肤挫伤,镜片碎了,鼻梁、颧骨等 5 处穿透伤,需要缝合30多针。

    李校堃说:“当时怕疼,就没缝这 30 多针。回到宿舍,想起放在冰箱里的几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喷雾剂,这是导师要求次日带去进行动物实验的试剂。当时我就想,这种能修复创面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不能用在自己身上?可是,当时的研究仍停留在动物实验阶段,尚未临床试验。我想了很久,到底是用还是不用,甚至想到了居里夫人、保尔·柯察金,如果真发生意外,就当为科研做贡献了。”

    正是这甘当“白老鼠”的一试,奇迹发生了,“喷了几次后,伤口逐渐结痂,三周后伤口痊愈,现在如果不贴着我的脸看,基本看不出疤痕。”这也是李校堃为之自豪的一件事。

    做科研,辛苦可想而知。为研究生长因子,李校堃可以两个月不出实验室,吃住都在里面。有一次实验室停电,冰箱里的水化了,他因为太累了,睡在地板上浑然不知,醒来时全身都湿了。

    “最痛苦的是,我做了一个项目出来,国际上并不认可。”李校堃说,面对质疑声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有力的回击。“就好比你发明了面粉,但大家说面粉不能直接吃,你需要做的就是用面粉做成包子、花卷,这也是温州人的一种特性,把事情做到极致。”

    2004 年,李校堃带着团队来到温州。“温医大的发展和我们学科发展同样都有一种工匠精神,这也是我当初来温的初衷。任何一个学科都不能单独生存,而是和其他学科互相交叉,需要很多技术支撑,需要创造很多条件。”下一个 10 年,李校堃计划让生长因子项目科技成果转化并产业化,让它在温州枝繁叶茂。温都记者 王春霞/文 温医大供图

    新闻+

    2018年5月30日,李校堃荣获中国工程界最高奖项——光华工程科技奖。这也是温州首次有科学家获得该奖。温都记者对李校堃专访,进行全媒体报道。

    2018年7月18日,温州都市报全媒体“总编访谈”栏目刊播了《李校堃:一所大学能润养一座城》特别报道,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温州都市报总编辑金可生和李校堃共同剖析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温州,该如何借高校之智力、学力重新找回自信,开辟新征程、再创新辉煌;7月25日,温都举办“校与城”专家座谈会,受邀参会的高校及企业负责人探讨“校与城”关系。7月26日“总编访谈”栏目刊播《学产城融合,高校与城市共同生长》相关报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