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大医院“人满为患”,医护人员疲惫不堪;一边是乡镇、社区医疗点“门可罗雀”,医学人才严重流失。
要诊治这个顽疾,不难开出“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的处方。可事实上,近年来乡镇、社区卫生服务基础设施确有大改观,但为什么基层群众还是“不信任”此类医疗机构,宁愿费时费力去挤大医院,也不就近到乡镇基层卫生机构就诊?
这是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浙江乔顿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西服整烫工吕华荣一直纠结而不解的问题,也是像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医科大学校长瞿佳一样的医学工作者,长期致力破解却未拿下的难题。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两位代表开始了一段求解基层看病难问题的对话。
对话一
为啥看病非去大医院?
虽然自己就是医生,瞿佳却很头痛去医院,“挂号、看病、配药,动不动就是一长串的队伍”。
“大医院”意味着什么?水平高、设备好、诊断权威、名医高手。在瞿佳看来,这些优势不应该只属于大医院。“假设你感冒了,乡里的卫生所就能治好,何必要去挤大医院呢?”一句反问,道出了医疗资源不平衡的现状。
“可是不少县、乡的卫生院,医生少而且水平能力不高,跟大医院毕竟是不能比的。如果换了你,你愿意去吗?”吕华荣的困惑也是不少人的疑虑。
她说,“有时候,还不如多花点时间和精力,去大医院找好大夫,毕竟看了更踏实。”
对话二
怎样提升基层医疗点?
“为什么老百姓不信任乡镇基层医疗点的医生?”瞿佳认为,“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合格的医学人才,不愿下到乡镇基层医疗单位并安心在那里工作。”
那该如何破解?
瞿佳认为加快全科医生培养是一条重要途径。他指出,在欧美发达国家,全科医生占医生总数30%至60%,卫生业务量占一半以上,社会地位也比较高。而在国内,全科医生还是个有些“新鲜”的身份,他们主要是为乡村、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解决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分散大医院的压力。
“这样的人才缺口巨大。”他介绍,培养合格的、受老百姓信赖的全科医生是当前医学教育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瞿佳提出了一个关于要求政府培养订单式的基层农村全科医生的建议,随后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和落实。
对话三
如何留住乡村好医生?
可是问题又来了。
“这些毕业生毕业后下到乡镇基层5-8年的服务期满后,最终留下来的还有几个?”吕华荣接着问,虽然是个非专业人士,她的问题却是点到要害。
瞿佳坦言,定向培养全科医生在农村基层的工作生活待遇仍未真正有效落实,个人的自我发展空间仍不尽如人意,离现实目标仍距离较远。这些定向培养全科医生,如果下去了又留不住,那最后还是白搭。
再则,大医院和小医院的明显反差,驱动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集中于城市医院,导致医疗卫生服务的人力资源分布不均衡,造成高水平医护工作者高度集中在大医院,老百姓就医还是会选择医疗条件好的县级以上医院看病。
“这样的话,结果还是,好的越好、坏的越坏。” 吕华荣说。
对话四
培养全科医生
关键如何破题?
作为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全科医生培养,推进医师多点执业,让群众能够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总理的报告第一次明确点出“加强全科医生培养”,这让瞿佳很兴奋,也打算再出一把力。根据多年的基层调研,他认为,关键是如何吸引留住医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工作。
“建立以县级医院为主导的农村社区全科医生‘县管乡用’管理新机制,不失为一条重要出路。“瞿佳说。
通俗地说,就是这些医学生毕业后留在县医院,经规范化培训后,把他们以县医院统筹形式轮流下到基层服务。这样,老百姓至少会觉得这些基层的医生还是县医院的,是值得信任的。
“的确,这样的话,这些小伙子好歹是个县医院的医生,找媳妇都容易多了。”吕华荣说笑道。
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