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国家级
媒体温医
  • 新华社:预防近视,要重视户外活动——对话温州医科大学教授吕帆
  • 作者:黄琳    通讯员单位:眼视光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   编辑:卞成德   字数:3291   浏览:2532
  • 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普遍的眼健康”。国家卫健委发出通知,指出“大力宣传关注全年龄段全生命期眼健康的重要意义,重点关注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两个群体,全方位科普近视、白内障、眼底病等眼病防治(控)知识,提高眼健康知晓度。”六个宣传口号中,有两个和青少年近视防控有关,分别是“保护视力,从小做起”和“积极防控近视,共筑光明未来”。

    教育部等十五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光明行动》),要求联合开展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强化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等八个专项行动,“确保到2025年每年持续降低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到2030年实现中国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近日,就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控)现状和相关举措,本刊记者专访了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温州医科大学)主任、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副团长吕帆教授。

    疫情导致近视率增加

    《瞭望东方周刊》:《光明行动》出台的背景或原因是什么?如何看待该方案的出台的意义?

    吕帆: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促进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是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光明工程”。为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教育部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光明行动》。

    此次《方案》提出的八个专项行动,都是聚焦近视防控的关键领域、核心要素和重点环节,希望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能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健康观、教育观、成才观,从而实施综合防控、科学防控、精准防控、有效防控。

    此外还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动政府、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学生、家庭、社会合力协作,形成有利于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的生活学习方式、教育管理机制和良好社会环境,切实提高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水平。

    《瞭望东方周刊》:教育部联合卫生健康委开展的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情况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较2019年有小幅上升,上升了大约2%,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吕帆:最主要的原因是新冠肺炎疫情对学生学习和生活行为的改变。疫情期间,全国儿童青少年经历了超过三个月的连续居家生活状态,日均户外活动量大幅下降,缺乏太阳光照时间,造成眼轴过度增长,发育压力增大。同时,线上学习改变了学生原有的作息习惯、学习姿态、睡眠时间、饮食规律等,电子产品使用频率强度大幅增加。此外,疫情导致多地原计划的寒假教室照明、桌椅、运动场等校园环境改造工程因推迟;加上各学校受疫情影响复课后也减少了学生整体户外活动时间,所以疫情前后儿童青少年视力变化大,近视率增加。

    温州通过百万中小学生近视普查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对小学生尤其是对低年级小学生学生影响比较大,全市范围的低年级小学生远视储备明显下降,小学一年级的近视率升高达到了3.15%。

      吕帆教授

    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

    《瞭望东方周刊》:近视是不是与环境有关?是否可防可控?

    吕帆:是的。目前近视发病机理仍存在许多未知,缺乏有效治疗方式。学界已有共识,近视主要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普通近视患者,往往是环境因素的影响大于遗传因素。这里的环境因素,包括有效的户外活动、正确的读写姿势、良好的采光照明、近距离用眼强度、充足的睡眠保障、均衡饮食等,这些都与近视的发生密切相关。

    尽管目前近视不能治愈,但通过行之有效的举措还是可防可控的。从卫生健康委、教育部等部门核定的各省份近视率来看,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由2018年底的53.6%降到2019年底的50.2%,一年下降了3.4个百分点,超额完成了第一年的任务。26个省份实现了近视率每年下降0.5或1个百分点的防控目标,29个省份2019年近视率较2018年有不同程度下降。

    《瞭望东方周刊》:《光明行动》提出要“保障学生每天校内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请问体育锻炼和近视防控有什么关系?

    吕帆:根据大量的科学的研究报告,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可以降低近视的发生率。早在2000年,科学家们就已经发现儿童每周户外活动时间越长,发生近视的风险越低。更有一些科学家花长达3年的时间去跟踪调查小学、中学的学生们,发现无论是放松休闲还是体育运动,10岁以前的儿童只要花大量的时间在户外,就不容易患近视。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强调的运动,必须在户外,在室内就没有这种预防近视的作用。

    首先,因为户外照明强度比较大。实验证明只要将光照强度提高到10000Lux(光照度单位)以上,就能有效的抑制动物的近视发病率。强光照射使得瞳孔收缩,瞳孔缩小会使眼景深加深,加大眼镜的聚焦性,模糊减少,看东西更清晰。10000Lux的光照强度相当于晴朗夏日,在树阴下戴墨镜的感觉。而即使是光线充足的室内,光强度通常不超过500Lux。由此可见,室外和室内的照明强度不是一个级别的,即便是阴天,室外的光照强度也能达到15000Lux,远比室内要大得多。

    其次,因为户外强光调节眼内物质的分泌。研究发现,一定程度内光照越强,我们身体的多巴胺释放量就越多。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和愉快、满足、积极的感觉有关,同时它也作用于我们的眼球,不仅可以调控眼睛里的视觉信息传递,也可以调控巩膜、视网膜的发育。受户外光照影响,多巴胺分泌多了,能有效阻碍眼睛的拉长,使得光线准确地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从而起到预防近视的作用。

    所以,我们建议,每天要进行户外活动2小时。家长和老师们一定要多鼓励孩子们出去活动,保障学生每天校内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尤其是课间十分钟,也要抓紧“动”起来,走出教室,沐浴阳光。

    防控侧重点因年龄而异

    《瞭望东方周刊》:《光明行动》同时也提出要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并指导各地落实《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电子产品对于儿童青少年视力的伤害到底有多大?

    吕帆:科学研究表明:小于30cm的近距离阅读,其对近视的发生风险将提高1.45倍;视频阅读时间大于2小时/天,风险将提高1.65倍。长时间、近距离、高专注度地使用电子产品,会给我们的眼睛带来很大的“负荷”。

    所以,中小学生一定要规范科学使用电子产品,尽量选择大的电子视屏,严格控制使用时长,同时还要熟记“20-20-20”原则,即看20分钟,眺望20英尺(6米)20秒,以放松眼睛的晶体,改善调节功能。

    《瞭望东方周刊》: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青少年,其防控重点有什么不同?

    吕帆:儿童青少年从0岁到18岁年龄跨度大,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特点,近视防控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0至6周岁是孩子眼部发育关键期,这个阶段主体对象是家长,要密切关注幼儿的眼健康,在新生儿阶段关注孩子的行为和眼健康发育。近距离阅读,包括看电视、玩手机等尽量迟一些年龄开始。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发布了一份关于5岁以下儿童身体活动、久坐行为和睡眠的权威指南。指南认为,2周岁以下的婴幼儿不应接触任何电子产品。2至5周岁儿童的视屏时间不应超过一小时,越少越好。在这个阶段,家长应积极带孩子到户外活动,远离“电子保姆”。

    小学阶段是近视防控的黄金时期,是重点监测的阶段。上了小学,孩子开始看书、写作业,这时候不注意用眼卫生很容易发生近视。教师、家长要时时加强引导,督促孩子养成健康的用眼习惯。健康的用眼习惯包括培养广泛的体育运动爱好,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避免躺姿阅读、伏案歪头阅读等不良习惯。孩子要谨慎开展线上学习,家长也不要盲目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增加孩子的课业负担。

    中学阶段学业任务繁重,面临中考、高考的压力,孩子的用眼强度达到高峰期,需要特别注意近视程度加深问题。在这个阶段,儿童青少年是眼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要主动学会科学用眼健康知识,学习生活中注意劳逸结合,严格控制电子视屏时间。对于已经近视的孩子,要及时进行科学矫正和干预,尽量避免发展成为高度近视。

    媒体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