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校园纵横
校园纵横
  • 一家三代附二人 赓续附二党旗殷红
  • 作者:栾晨曦   供稿单位: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   编辑:高拓   浏览:2426
  • 初夏时节,明媚的阳光跳跃在猎猎招展的党旗之间。

    在我校附二院建党100周年七一表彰大会现场,87岁的儿科退休医师陈恂恂爱不释手地抚摸着光荣在党50纪念章。

    我们一家三代附二人,4人都是共产党员。陈恂恂语气中带着自豪说道。

    从自己到儿子,再到孙女、孙婿。每当国家遇到大疫大灾,身为党员冲锋在前的红色家风在这个三代医者之家薪火相传。


    孙女徐旻、母亲陈恂恂、儿子徐鲁白

    陈恂恂和丈夫都是军医,在红色军旅的大熔炉里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是她的坚定信念。这个梦想终于在1956年她21岁时实现了,那份激动、那份荣耀,老人至今难忘。

    从部队转业后,陈恂恂来到附一院从事儿科,并随着儿科整体迁入附二院,成为附二院儿科的拓荒者之一。

    认准了信仰,就一往无前。1976年,她前往北京市儿童医院进修,她清晰地记得那年728日的凌晨3时,唐山市发生大地震,与唐山毗邻的北京市也是地动山摇,震感强烈。

    当人们仓皇寻找避难之地时,身兼党员与医生双重身份的她第一个想到的是病房里的患儿,与同事冒着楼房垮塌的风险,往返于病房之间将孩子们抱到安全的地方。

    80年代,在一次下乡途中,陈恂恂为一名突发急症的儿童跪地做心肺复苏被《温州日报》所报道,一时成为美谈。

    如果说陈恂恂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一个梦想,她的儿子徐鲁白则是为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1978年,高考恢复。受父母影响,做过车床、铣床工人的徐鲁白填报了医学专业,并于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白衣红心的党员医生。

    心中有信念,脚下有力量。从医40年,14000多个日夜,因为是医生,所以他坚守在无影灯下;因为是医生,所以自从有了手机他便再也没有关机;因为是医生,所以他一直都忘不了他是那个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17年前,在他的倡议下,附二院引进了微创专业高端人才,正式成立了微创外科,开创温州先河。当时由于客观原因,日常工作大部分由徐主任负责,大大小小的手术、会诊都要他承担。但是无论有多晚,他的会诊总是随叫随到。


    从小,女儿就知道她的爸爸不止属于她一个人,他还属于那些躺在无影灯下、睡在病房、等待在诊室外的病人们。

    当微信朋友圈在热传一篇叫做连狗都讨厌的爸爸——医生8岁儿子写作文的帖子时,他这样写道:想哭,触到泪点。希望得到社会和家人的尊重和理解。明白外科大夫是拿自己命和家人幸福去拯救病人的健康。

    而已经进入医院工作的女儿在下面回复:幸好我们家不养小狗。

    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当医院需要从外科抽调人手抗击非典,徐鲁白抱着党员不上谁上的信念报名进入隔离病房。

    2011年,我市发生“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闻讯的徐鲁白还没接到医院的通知,就立马赶到医院参与组织抢救工作。

    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孙女徐旻和孙婿柯陈荣接过了接力棒,以实际行动擦亮胸前的党徽。

    1月下旬,医院党委发布抗击新冠疫情 党员我先行的倡议,徐鲁白一家三口递交《请战书》。

    128日,瓯江口院区被临时改建为省级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孙女徐旻被紧急征调入瓯江口综合办负责后勤保障工作。面对防护物资紧缺的现状,徐旻号召亲友募集3万元,购买了560副医用护目镜捐赠给医院。


    同时,她积极通过联络温州侨胞捐赠群,筹集物资、联系物流,让温州海外华侨的爱心洪流及时顺利地反哺家乡抗疫工作。

    孙婿柯陈荣是医院首位进入确诊患者隔离病房的骨科医生,从224日到310日,他为院区最后一批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提供精心医治,见证了患者清零!


    一家三代四名党员,初心使命接力传承,从第一代的积极入党到第二代的无私奉献,再到第三代的坚守岗位,每一个故事都很平凡,但都是党员精神的最好体现,都是他们无愧于党徽、无愧于人民的有力证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