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温医要闻
温医要闻
  • 教出人民医学士,何嫌华发生!
  • ——纪念王务迪教授
  • 作者:卞成德   供稿单位:新闻中心   编辑:柳小丽   浏览:6671
  • 8月10日23时08分,温州医学院(现温州医科大学)原副院长,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致公党浙江省委会原主委王务迪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杭州逝世,享年93岁。

    1958年,浙江省委决定建设浙江第二医学院(后以所在地更名温州医学院),由浙江医学院分迁部分教师、仪器设备到温州办学。65位风华正茂的青年放弃在杭州的优越条件,从美丽的西子湖畔来到瓯江之滨,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在温州播下了医学高等教育的种子。王务迪教授和夫人寿之娟教授就是第一批来温建校的教师中的两位,他们在学校辛勤耕耘了32个春秋,亲身经历了学校创建、兴起、腾飞和跨越的全过程,为学校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主动请缨  谱写“最美丽的图画”

    1958年,王务迪教授年方而立,他和爱人寿之娟教授在杭州刚刚结婚,婚房是崭新的,家具也是新买的,新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得知要去温州开创一番新的事业,王务迪教授和爱人毅然响应号召,奔赴最需要的地方。他们把新买的衣橱、沙发等家具都送给了别人,只保留了一些书籍和必用的衣被。9月1日清晨,王务迪教授夫妇带着岳父岳母,与第一批赴温的教职员工一起辞别了浙江医学院,乘坐汽车从杭州出发,奔着绘制“最美丽的图画”而去,对前景充满了浪漫美好的憧憬。

    经过一天一夜的颠簸,来到完全陌生的温州,王务迪教授一家被安排住在人民大会堂隔壁的一间狭窄局促的木头房子里,床不够用,王务迪教授就用一些不需要的课桌拼接起来做成一张床,从此便在温州安下了家。那时学校还没有校舍,解剖教研组与温州卫生学校的教师合用一个办公室,条件可谓极其艰苦。

    1959年,学校建造学院路新校舍,王务迪教授和其他师生一起到工地参加劳动,夯土运砖,什么活都干。王务迪教授在一篇回忆文章里写道:“当时这里是大片农田,乡间小路雨后泥泞难行,肥料也是‘五步一坑,十步一缸’,苍蝇成群,驱赶不去……教师们穿的是白衬衣,可背上都是黑蒙蒙的一大片,原来是各种苍蝇的‘停车场’……就这样,学校有了最初的两幢双层教学楼,就是现在的学院路校区,成为学校的星火燎原地。”

    潜心教学  留下桃李芬芳

    在1985年《温州医学院报》的创刊号上,刊登着王务迪教授写的一篇《破阵子》,词的上阙这么写道:“二十七年奋斗,四千子弟峥嵘。教出人民医学士,赢得褒扬三两声,何嫌华发生!” 

    三十多年的医学教学生涯,王务迪教授始终秉持“医学要为民为国”理念,刻苦钻研人体解剖学的教学与研究,把最枯燥无味的内容讲得妙趣横生,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他自谦“赢得褒扬三两声”,事实上,凡是上过他解剖课的学生,无人不为他的精彩讲授叫好。1983年,王务迪教授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教师。


     学校早期部分解剖组胚教师合影,右二为王务迪教授

    “他是一位我非常敬重的老师,四十多年过去了,王老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的场景我仍记忆犹新。”惊闻王务迪教授仙逝的消息,77级校友李红儿感怀地回忆说:“解剖学内容非常枯燥乏味,从骨头、肌肉、脏器到神经学了一年,尤其是颅骨上大大小小的孔多得数不清,什么圆孔啊,棘孔呀,非常容易混淆。背诵颅神经从哪个孔钻出来的情景我至今还历历在目。王老师教我们口诀‘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车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迷走加副食下全’,一下子就让我对十二对颅神经记清楚了,今天背起来还滚瓜烂熟。”

    77级学生、曾担任温医大附一院胃肠外科主任的朱冠保对此也深有同感。“王老师知识非常丰富,讲课总是不紧不慢、生动有趣。讲脊神经在腹壁上分布时,他问我们冬天冷了手是怎么插入口袋的,一边让大家比划,一边说这个方向就是脊神经的走向。一个简单的小方法,就让我们把这个知识点牢牢地记住了。”

    王务迪教授上课不仅受到学生称赞,在解剖教研室也是有口皆碑。86届学生陈成春毕业后留校担任解剖学教师,既是王务迪教授的学生,又是工作中的同事。尽管他从事教学也三十多年了,但他依然认为王务迪教授是他的标杆,是无法超越的大山,是真正的教学名师。“他的教学水平我们这些晚辈至今都无法望其项背。”陈成春说,王老师思路极其清楚,挂图用那几张,顺序是怎样的,会用哪些标本,每个标本什么时候用,全部安排得清清楚楚、恰到好处。他会把每个关键词、关键句指出来,对教材中的难度较高的拓展知识也给大家讲透彻,一直是教研室老师学习的榜样。

    在王务迪教授的精心教学下,学生们的解剖课学得很有兴趣。“有时夜自修会约上几位同学悄悄去解剖室,摸黑打开电灯对着实物标本细细地瞧一遍,心里再默认一遍,结束后大家走在校园草坪上还争论着颅神经的走向。”李红儿回忆道。

    从善如流  一心投身发展

    1984年,王务迪教授任温州医学院副院长,他依然保持着平易近人的做人风格,与同事和学生相处融洽,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为学校发展出力。

    1986年,学校创办检验系,师资队伍不足。为了破解检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局,曾经在教务处工作的王公望老师向分管教学的王务迪教授提了两个解决方案,但方案立足点较高,存在着许多困难,心里很是没底。王务迪教授看了以后非常赞同,并努力向其他领导解释两个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推动两个方案被领导班子采纳。这个决定为后来检验专业的发展起到了开拓作用,一批学校检验专业和附属医院检验科的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为检验医学后来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再到后来,学校很多实验室建设需要大量经费,打算从卫生厅争取支持。但让卫生厅资助一所高校,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一向不愿求人的王务迪教授为了学校发展,竭尽全力赴卫生厅争取,最终打动了卫生厅领导,后来省卫生厅讨论决定划拨补助费44万元,在80年代,这笔钱无疑是一笔巨款。

    从草创时期没有校舍、缺少教师的艰难境况起步,温州医科大学一步步发展成为今天的省委部共建高校、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跻身全国独立设置医学院校第一方阵。光辉历程的背后,凝聚着创校前辈的无数汗水和心血,彰显着一代代温医大人传承发扬“仁肃勤朴·求是奋发”校训,始终不惧困难、砥砺奋斗的坚持和坚守。

    2008年,王务迪教授在学校50周年校庆之际来到茶山新校区,看到学校的崭新面貌,他在文章中写道:“我们梦寐以求、为之奋斗数十年的‘最美丽的图画’终于圆满画成了。”斯人已逝,精神犹存。王务迪教授爱国重教、无私奉献、奋斗拼搏的崇高人格和优良作风,将激励温医大人永葆初心、砥砺前行,在“最美丽的图画”上继续谱写新的壮丽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