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温医要闻
温医要闻
  • 温医大学子给市委书记陈伟俊写信建言献策得到书记回复
  • 作者:孙余丹   供稿单位:学生工作部、学生处 公共卫生学院   编辑:卞成德   浏览:6004
  • “3年多的学习和生活,近3个月的实习和调查,让我们对温州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和市委市政府相关工作有了更深感受,我们对温州的毕业生人才工作也产生了许多感悟和思考……”

    3月12日是温州首个“人才日”。此前,来自温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的鲍祎鑫、李允巍、王婕妤、李明豪和温州肯恩大学的陈芳园怀着忐忑的心情向市委书记陈伟俊写了一封信。

    令同学们欣喜的是,这封信很快就得到了陈书记的回复,而且市委人才办迅速牵头召集相关部门,专门举行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座谈会,5名同学也应邀参加。

    千余字的信,泛起层层涟漪。字里行间,既有高校学子们的真情流露,也饱含着新时代青年对温州发展的期许。

    一次调查的收获,致力推动公共政策完善

    一封信的背后,是一次关于温州毕业生人才政策吸引力的大调查,调研组选取了杭州、宁波、深圳和厦门作为对比,问卷在温州本土高校广泛传播,共收回有效问卷3425份。

    调查团队正是由5名温州高校应届毕业生组成。组长鲍祎鑫告诉记者,关注到温州毕业生人才政策,是因为实习期间接到的一个“命题作文”。“我们在市委政研室‘云实习’时,在各位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对温州毕业生人才政策吸引力的调查。”

    事实上,在调查之前,团队在周边同学中进行了小范围的预调查,结果发现,多数大学生对人才政策并不了解。团队经讨论后迅速确定了调查主题:在温大学生人才政策知晓度和偏好度分析。“我们都是应届毕业生,因此特别选取了与我们息息相关的‘510计划’中的十条政策进行分析,一方面是想通过深入调查从政府宏观视角去了解公共政策,另一方面也能以我们作为学生的视角去剖析政策的不足。”调查组成员之一、温州肯恩大学金融专业陈芳园说。

    通过回收问卷、建模分析后,调查组有不少意外的收获,并形成了一份完整的分析报告。如何能进一步推动调查的意义,既助力温州经济发展,又能为广大毕业生争取到更贴合实际需求的政策?调查组成员产生了给书记写信的想法。

    四年在温的感悟,温暖之州遍地是机会

    “给市委书记写信,我们要说些什么?需不需要公文体?”组员温医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李明豪说,起初大家内心挺矛盾的,谁也没给书记写过信,写什么?怎么写?但很快大家一致决定,代表在温高校毕业生,向陈书记说说大家的心里话。

    “我们虽然来自国内五个不同的城市,却共同惊艳于这座城市不断提升的底蕴和颜值。”在信中,同学们讲述了在温州四年学习生活的感悟,市域铁路S1线一期开通运营,雁荡山、江心屿、大罗山等景区整治提升,各大商圈的修建,让生活越来越方便。同时,他们还提到温州全民战疫展现出的新时代温州人精神以及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展示出温州的开放、创新与活力。

    组员王婕妤来自舟山,在温州医科大学学习和生活中,她强烈的感受到创业之都,遍地是机会。“不仅政府和学校提供了很多留温实习的机会,学校里的创业园,也给想创业的学子们提供了一个初创的平台。”在大二时,王婕妤就先后参与过大学城电动共享单车项目等活动,对创业有着“初体验”。

    大家的感受也在问卷的结果中得到印证。调查发现,对于在温高校毕业生来说,温州的毕业生人才政策吸引力还是很强的。

    专门召集的座谈会,回温留温恰逢其时

    3月10月,由市委人才办牵头召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座谈会举行,5名学子应邀参会。谈及参会感受,鲍祎鑫说,会上我们建议中有涉及到的市委政研室、市教育局、市人力社保局、市文广旅局的有关负责人都来了,大家耐心倾听我们的建议和想法,针对问题逐条讨论优化办法,让我们倍感振奋,也感到温暖。

    如何让温州真正成为“创业之都”,真正做到“来了就是一家人”,学子们的呼声,是未来温州人才政策优化的方向。

    “回温留温,恰逢其时。”温州医科大学公共管理专业李允巍,不久前刚刚与温州一家单位签署了就业协议。生在温州、长在温州的他,更愿意留下来,和温州共生共融。

    扩展资料:一图读懂温州“510计划”,重磅大礼“有请”大学生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uper?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690772381118136674%22%7D&n_type=-1&p_from=-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