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老师用自己的躯体教给我们生命的奥秘,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不朽之躯,怀着敬畏之心,用一生的努力去拯救生命,守护人类健康!”老师讲完后,学生们深深鞠躬,并将手中的白菊献给大体老师。这是温州医科大学《局部解剖学》课程每年开课前都会进行的一幕。在温州医科大学,像这样在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案例,已经实现了所有专业课程全覆盖。
医学很多课程都体现着对生命的尊重意识、对科学的追求精神、对医学的奉献精神,是值得深入挖掘的课程思政元素“富矿”。近年来,温州医科大学构建了具有医学特色的高质量课程思政体系,将“敬重生命”作为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贯穿始终,涵育关爱生命、医者仁心的人文情怀。“医学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这使得医学既有有技术性的一面,也有着深刻的情感的、精神的一面。因此,在医学教育中推进课程思政,让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浸润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温医大党委副书记程锦国说,为了把专业课中的思政宝藏挖出来,温医大建立起了包括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思政工作者在内的集体备课制度,深入发掘每一门专业课程的育人元素,实现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无缝衔接。
护理学课堂上,老师用自己和90后同事在隔离病房护理危重新冠肺炎患者的照片作为素材,讲述呼吸困难的抢救方法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医者担当;在眼视光课堂上,学生们遮盖双眼,拄起盲杖,体验“失去光明”的感觉;在解剖课堂上,同学们要经历一个隆重的开课仪式,表示对死者愿意捐献遗体的敬意,深切感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外语课堂上,老师每节课前都让学生来一段“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主题演讲,既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中西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温医大不断创新模式,把育人的触角延伸到第二课堂,让课程思政不再局限于三尺讲台,使第一课堂和和第二课堂形成协同效应。
将专业课与相关的志愿服务项目结合起来,是温医大融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一大特色。肿瘤学与37℃生命支持志愿服务的融合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林晓骥是血液肿瘤科医生和《肿瘤学》课程教师,他和学生一起组建志愿服务团队为晚期肿瘤病人提供临终关怀服务。医院病房内,林晓骥和他的学生静静地聆听着一名刚刚才过四十岁却被确诊为癌症晚期的男子的诉说,记录下他生命中难以忘怀的时刻,学生们将一直陪伴他到生命的尽头,并将记录整理成口述史交给他。这种方式帮助很多肿瘤晚期患者回顾自己的一生,发现自己生命的意义所在,使他们更加平和的面对死亡,让许多患者非常感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用行动默默为临终患者支撑起最后的尊严与希望,传递人性的关怀,同时自己也对生命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更深的理解。
“课堂上学习的是各种临床指标、病理特点等专业知识,对肿瘤并没有太多的感觉。直到跟老师一起做了肿瘤病人临终关怀服务,我才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肿瘤带来的死亡的厚重感,这让我更加敬畏生命、珍惜生命,也让我更加坚定救死扶伤的学医初心,促使我把专业学得更扎实,将来能够挽救更多人的生命。”37℃生命支持项目的学生志愿者秦哲文深有感触地说。
当然,长久地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关键在于建立制度,形成长效机制。温医大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明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使培养出的学生既要符合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也要体现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特有的思想品德要求。
目前,温医大已经初步构建起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多样的医学特色课程思政体系,形成了良好的课程思政育人新生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交相呼应、相互促进,“敬生命、有情怀”的精神已经内化为学生的自觉习惯。疫情期间,千余名温医大学子在当地积极参加卡点执勤、医院导诊、社区联防联控,为家乡作出一名医学生的贡献。在温医大的毕业生中,先后有20多人到西藏日喀则、那曲、林芝等地区的医疗系统工作,今年温医大毕业生参加“西部专招”的人数全省第一,越来越多的温医大学子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绽放青春之花。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