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新闻专题 >> 争当好老师(校园纵横)
新闻专题
  • 一位青年教师的教育浅谈和自我发展
  •  专访我校仁济学院药学部教师黄乐浩
  • 作者:文/叶芳佳 摄/邵琎丽   来源:仁济学院   编辑:高拓   浏览:8312
  • 黄乐浩,男,副教授,1984年出生,2012年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有机化学专业。2014年进入我校仁济学院药学部,从事有机化学合成和药物化学研究和教学。现负责本科生《药学有机化学》《医用化学》、《医用有机化学》理论课程和《医用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Oragnic Chemistry Experiment》、《Basic Chemistry Experiment》实验课程的教学,年平均课时数450。曾获温州“551第三层次人才”称号,已在Org. Lett., J. Org. Chem.,Chem. Eur. J.,RSC Adv,Synthesis 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文章14篇,以第一指导教师身份指导本科生获得校本专科生研究项目1项,发表教改论文1篇。曾作为负责人主持省级项目3项。已授权5项发明专利。


    药为引,入教学,熬经验

    校园孕育着年轻自在的生命,迸发着学术的新血液。偏好学术,热爱高校的生活方式的黄乐浩选择了留在学校,原本专心研究化学物质颇有成就的他,一下子面对众多以化学物质组成的好奇脑袋,用他自己的话来讲“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师是个需要积淀的职业。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常常在上课自问自答,是黄乐浩在教学有机化学方面课程中最初遇到的难题。“药学院有个‘传班’的传统,那些优秀老教师对我们青年教师的帮助真的很大。”每堂课去跟听做笔记,然后回来自己模仿着讲、参与叶晓霞老师的“PBL教学”模式——前期设置问题,让学生去预习,然后上课让学生来解答等等教学经验方式的吸取,让黄乐浩渐逐渐找到了门道,也把自己的理念融入其中。“有机化学对药学专业至关重要,我们会围绕‘药’来讲有机物的理化性质,以及这个性质在药物里的运用”,他表示,把理论融入实践,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

    “这个就是把辣椒再榨干,也就是你们平常吃的老干妈。”严肃的课堂上不经意间的一句玩笑话总是惹得学生们哈哈大笑,疲倦的神情也一扫而光。来温医的三年,点滴的努力让他在上课时更加得心应手,“老师教了我们两年,第一年的时候觉得老师讲的好生疏,第二年就不一样了,讲课的流畅度、对课堂的把握都更好了,看得出来他很用心地在准备。”2015届药学专业的一位学生谈起黄乐浩这样说道。

    “化学圣杯”, just do it

    “我读本科的时候,不会像现在这样有那么多的科研竞赛,所以对科研接触很少。”基本为零的科研经验,让黄乐浩的研一痛苦异常,研究项目的新兴,很多自己的想法早已被人尝试,科研上的原地踏步,让那个时候的黄乐浩过得很郁闷,“那时我就想,‘just do it’还是做吧!”渐渐地,新的机理被发现,自己的体系也逐步形成,“万事开头难,那段时间真的很苦恼,但是都是自我成长和调节的过程。”

    实现碳氢官能团优化有机物的合成方式,是黄乐浩从研究生便开始研究的项目。为了让我们这些“门外汉”能听懂自己研究的大致方向,他一边比划一边从简单的描述开始层层推进“有机合成方法学用于药物的高效构筑,传统方法是从底物一开始,合成底物二、三、四直到五,这样下来产率很低,我们最理想的方法就是,从原料开始一步就合成药物,这样是最简洁也是最理想的但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现在我们实施的策略就是用一些导向基团,直接螯合,把较难反应的转化到较易反应上面,逐步优化方案,提高效益,绿色发展。”

    “学术研究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他指出,现在学生实验做的太多,相关文献看的太少,造成独立思考的欠缺,“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的东西,都在文献里,而且从文献里面可以找到更多的idea。”从前是只做会研究的学生,现在是要教学生的老师,亲身体验,让他的学生从他身上得到了更多宝贵经验。


    一绻涟漪,归于平静

    谈起未来,“不要觉得自己要怎么样,只要你认定一件事情,想好了就脚踏实地的坚持下去。”他说,在事业上自己就是一个目标——创造一个新的合成方法并用于实际生产。“生活上,就平平淡淡,多花点时间关注家庭便好。”“家”和那个即将到来的小生命,在黄乐浩较为青涩的眉眼上多了些许责任和欣喜。

    “不是非常聪明但是是一个比较勤奋、比较脚踏实地、目标比较强的人,比较平凡。”这是黄乐浩对自己的评价。而在学生眼中,他是个具有亲和力的“纯种理科男”;是学生英语六级考试前,一直碎碎念的强调“什么都要给六级让位”的操心大哥;是会给学生制定时间轴,督促学生不虚大学生活的班主任。

    “我教学方面天分不是很够,但我会继续努力,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就好。”

    “不论年纪,会变得只是和学生沟通的方式,不变的是想和学生真诚交流的心。”

    “空闲时就去操场和学生打打篮球,我长得比较年轻学生都看不出来。”说这句话时,他的嘴角带着得意的微笑,得意自己的年轻,得意自己的活力,得意自己依然留在这个最纯真、梦想起航的地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