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为低视力患者设计的电子助视器
▲于旭东医生在模拟低视力康复训练
去年10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陈洁、王犁、于旭东三位医生由美国LAVELLE基金资助前往美国纽约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参观、学习,带来了很多先进的理念。为此,近日笔者采访了低视力专科副教授于旭东,请他谈谈美国低视力康复训练和生活技能培训情况。
于医生介绍,在美国,他们参观了各种类型的低视力康复机构,如纽约州立大学视光学学院、军队医院、低视力康复机构、低视力助视器厂商和普通中学和小学,对美国完善的低视力康复系统和生活技能培训感受颇深,很多东西值得学习、借鉴。目前温州大概有7万低视力和盲人口,如何通过康复,使他们回归社会,任重道远。
从学拄拐杖开始
在社会低视力康复机构中最具权威的要数拥有105年历史的LIGHT HOUSE低视力康复中心了,在一周两次的早会上,都会有患者“现身说法”。早年来美的台湾人王先生,现年50岁,于二十几年前被确诊为视网膜色素变性。其临床表现为视野受损,呈管状视野,伴有视力下降。王先生曾在美国餐饮界打拼,是家中的顶梁柱。患病之后,由于视力下降,视野很小,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吃喝拉撒都要由家人照顾,从以前的顶梁柱到现在变为家人的累赘,落差很大,情绪很是悲观。后来得知有这样的机构,抱着尝试的心态参加了康复训练。首先从学拄拐杖、安全行走开始,之后可以离家出去走走,接触社区,由此打破了整天呆在家里无所事事的封闭空间。现在通过LIGHT HOUSE机构的生活技能培训王先生可以在家里自己洗澡、使用洗衣机、切菜、煮饭,生活自理能力大大提高。
康复训练细致化
美国的退伍老兵医院主要为在美国军队服役或退役的军人服务,大部分患者是50-80多岁的老年患者,因为年龄或战伤等原因,导致视觉受损,视力低下。退伍老兵医院的康复内容十分全面,一切都是为了患者能够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独立生活。大到如何使用电子助视器、电脑上网冲浪、大字时钟、能放大字体的特殊软件、盲人阅读发声器,一切科技的便利之下,更是细致人性的体现。小到如何安全地倒开水、钉纽扣,连洗衣机的开关都经过特殊设计:用对比强烈的彩色胶做出凸型按钮,使低视力/盲者能够更容易使用。每项康复内容都有详细的课程、操作规范和专业的康复人员教学,并配备专门教室。患者在住院期间完成为期两周左右的康复学习和训练,经评估合格之后可以出院回家,然后要定期随访评价患者是否已经熟练运用曾经学会的日常生活技能。
康复者能当老师
低视力/盲患者救助机构,由各州政府出资建设,他们接待的病人更多的是视觉受损的弱势群体,这些患者没有收入,只能靠政府救助。纽约的一家救助机构容纳了1000多名低视力/盲以及各种残障人士,全职工作人员约10人,却有600多人的志愿者参与其中,绝大多数还是在校大学生,这里更像是一个低视力患者的家,处处充满着温馨。中心内部还设有健身房、音乐房、电脑房、保龄球馆、艺术品馆和生活小超市。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有很多工作人员本身就是低视力/盲患者,他们自己得到了帮助并经过康复技能培训,合格之后被聘请做教师来帮助更多的人,这同样也是再就业培训的一部分。
盲孩上普通学校
以前我国对于低视力和盲的孩子,都是送入特殊教育学校统一学习盲文,现在这种情况有了很大改观,实行了分班教学,将所有的患儿经过规范的眼科检查,分为低视力儿童和盲的儿童,让低视力的孩子使用各种助视器,跟正常的儿童一样学习,让盲童学习盲文。而在美国,低视力/盲的孩子们照常上普通学校,教室配有放大镜、电子助视器,有心理康复人员指导孩子如何与同龄人交往,树立生活信心,专业康复人员指导如何使用低视力助视器或拐杖,特殊教育老师则负责日常生活技能学习,如何吃饭、洗手,如何进行安全行走等,还有社会义工帮忙接送孩子,粗算一下竟有4-5位相关人员为一个低视力儿童服务。他们在这一领域做的真是很尽心,这样孩子长大以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于医生说,他们这第一批去美国主要任务之一是参观访问美国各种不同的低视力康复机构,从中获得一些思路和启发,借鉴并创造适合我国国情的低视力康复模式。第二批去美国的医生,将具体学习低视力康复技能和日常生活技能的培训。位于温州医学院育英图书馆一楼的低视力康复中心现在正在紧张装修之中,500平方米的低视力康复中心预计今年6月开展门诊。低视力康复中心设有低视力检查室、厨房、多功能生活技能训练室、阅读功能训练室,并配备心理康复师。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