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受到热议的“无陪护”病房,长啥样?记者从市卫健委了解到,目前我市省、市三级综合医院已全面开展“无陪护”病房试点,部分县级三级医院也在陆续开展,试点医院数量达到15家。
作为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无陪护”病房的推出,旨在解决“一人住院,全家受累”的老大难问题。由医疗护理员取代护工,家属可以不陪或者陪而不护,在试点过程中各方感受如何?家属能放心吗?记者走访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温州市中心医院,从患者体验看服务效果。
在温医大附一院“无陪护”病房里,医疗护理员正在照护患者
治疗检查有人陪 吃饭生活有人护
在市中心医院“无陪护”病房试点——骨科病房里,乐清的徐阿姨做完腰椎手术后住院一周,一直由护理员照护。由于手术后不能下床,不仅吃喝拉撒都要在病床上,每天还要进行擦浴。护理员的专业护理,徐阿姨的子女看在眼里:“她们专业细致,特别是术后第一天,我妈妈身上还插着一些管子,我们都不敢去碰,更别提洗澡喂饭了。”徐阿姨的女儿说,母亲住进“无陪护”病房,自己上班也不用请假,基本是晚上下班过来探视一下,减负不少。
市中心医院“无陪护”病房里,护理员在给患者进行叩背护理。
徐阿姨边上病床的丁阿姨,住院20多天,而且子女不在身边,她和徐阿姨共用同一位护理员。骨科副护士长汤丽芬告诉记者,“无陪护”病房提供多元模式选择,会按照病人术后护理等级分类,有一对一到一对多不同的陪护模式供选择。
一对多模式下,费用自然也就下降了。根据各医院委托的第三方公司定出的价格,一对多比一对一模式每日收费普遍下降100多元,采用分档收费的方式。
一位护理员,能同时照护多名患者吗?记者看到,在病床的扶手边有一个按铃,患者一按铃,护理人员佩戴的手环上立即会接到提示,显示几床呼叫,护理员就会马上到位。
“无陪护”病房,指的是家属无陪护或者陪而不护,而对于患者来说,住院期间其实有陪也有护。
在温医大附一院创面修复科231病区、骨科392病区,从环境打造、流程改造到设备升级,实现了“无陪护”病房管理的闭环。
患者预住院时,医院发送的短信就会提示该病区为“无陪护 ”病区,患者及家属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无陪护”服务。入住病房起,医疗护理员就会全面负责患者的生活照护,每天早上医护人员查房时,护理员会报告前一天患者的各项情况,同时还会将医护人员的医嘱告知家属。当患者需要检查时,护理员小组长会协调检查运送专员进行护送,并全程陪同。
除了护理员队伍,该院还对病区进行智慧化改造,配置安保力量对病区进行半封闭管理,家属进出需按可视化门铃,患者住院期间每日宣教由机器人来完成,购买站立床为患者提供康复服务。
231病区护士陈好有着很深的感受:“病房里来往的人少了安静了,病人休息更好了,病房整体环境大幅提升了,最终受益的还是患者。”
许多患者在出院后,还给医院留言表扬:“231病区18床,阿姨奚素红对我们关爱有加,让我们在院期间倍感温暖。” “392病区‘无陪护’病房的舒丽琼阿姨很好,她无微不至的照顾,细心周到,认真负责,非常感谢。”
温医大附一院“无陪护”病房
护理员专业化 成为医护好帮手
从试点走访来看,我市医院开展“无陪护”病房的模式,普遍是与第三方公司合作,培训一支专业护理员队伍,驻点到医院试点科室开展服务。提供的多元服务模式包括一对一和一对多两种,目前价格是由各地参考市场价格自行定价。一对多集约化模式,比一对一经济负担轻,又能有专业的照护,是更多家庭的选择。
这支医疗护理员队伍,与护工和保姆,到底有怎样的不同?
在温医大附一院干护工十多年的郑碎红,如今通过再培训成为创面修复科231病区医疗护理员的小组长。她每天要负责调度护理员、监督护理员工作、与医护人员沟通、接待家属,根据需要及时补位照护患者等。自今年8月26日“无陪护”病房开张以来,这些日常工作她已经了然于心。
从护工到护理员,她告诉记者,身份变了,职责和压力也变了。以前护工是一对一负责,夜里困了打个盹眯一下都是常有的。而现在,所有医疗护理员都是两班倒,每天要和护士一起交接班。以前护工是在医院各个科室跑,现在固定到科室,“我们小组里现在有7位护理员,每天在这个病区里和医生护士一起护理病人,这里就像我们的家一样。”
医院护理部主任徐小群告诉记者,“无陪护”病房的护理员,有着更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在上岗前需要培训取证,精通为患者提供饮食、清洁、排痰、排泄等基础生活照料,进入病区后由护士长进行管理,每周开展培训会,学习专业疾病的照护知识,如围手术期的护理知识、体位管理技术等,从而给予患者安全有质量的照护。”
专业、规范的护理服务,让家属真正放下心来。文成王老伯在温医大附一院做了下肢创面负压封闭引流术及皮瓣移植术,住院期间选择了“无陪护”服务。王老伯的子女们经历了不放心到安心:“医生查房的情况、我爸爸每天的恢复情况,杨阿姨都会在微信上一条条告诉我们,让我们很放心。” 因髋部骨折入住骨科病区的89岁高龄的管奶奶在出院时,家属特地送来鲜花和锦旗,点赞“无陪护”病房让亲人在住院期间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病房里,医疗护理员在帮助患者做康复
普及之路有多远?还要迈过几道坎
随着人口老龄化,“无陪护”病房能够帮助患者家庭破解照护难题,受到患者及家属的青睐。但从试点到全面普及,仍有一些现实问题有待探索和解决。
眼下,在试点“无陪护”病房的路上,各试点医院普遍采取“小步慢走”的尝试。主要是基于患者安全的考虑。老年人病情复杂且变化大,如何在照护过程中及时发现异常情况,这对护理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考验着医生、护士和护理员如何在病房里做好“三位一体”的管理。
市中心医院早在2017年探索整体陪护模式,如今升级为“无陪护”病房。护理部主任徐约丹坦言,“最早开始做的时候,是很有压力的,特别是对患者病情突发变化的发觉还有在院期间的各种安全保障。” 徐约丹认为,“无陪护”病房的打造,需要医护陪三方协同,医生的治疗、护士对患者护理等级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评估、护理员的专业照护,都是环环相扣的,还包括政策的支持、医院的投入等,需要全链条的支持协作。
其次是市场需求。能否打破传统的观念、陪护费用的分担、服务质量的保障等都会影响患者家庭是否选择“无陪护”服务。坊间关注的“免陪照护服务”未来能不能纳入医保,患者按比例自负,这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无陪护”病房的普及程度。毕竟,在有需求的群体中,仍有部分家庭会因为费用而选择家属自行陪护。
再者是生活照护和情感支持的平衡。如何让有温度的护理去给予患者心理和情感的支持,一直是徐小群和温医大附一院“无陪护”病房团队去探索的方向。比如每天早上,护士、护理员都会跟患者打招呼说“早上好”,打造静馨病房给予患者安静的休息环境,通过智慧化病房建设实现患者与家人的交互等。“尽管在情感上护理员不能代替家属,但我们希望让每一个人在‘无陪护’病房里感受到这是一个好的体验。”徐小群说。
群言堂>>> 看病无忧才能老有所依
“无陪护”病房受到关注的背后,是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的体现。居家养老、就医看病和康养照护,是老年人普遍面临的急难愁盼。各地医疗机构试水的“无陪护”病房,就是通过建立专业的护理员队伍,解决“老人住院全家忙”的现实问题,让老人就医有“医”靠。
当家庭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结构中,一旦老人生病住院,就会面临人手不足的境况。从现实来说,如果老人两三天就能顺利出院,大多数家庭都能通过白天夜里熬一熬、兄弟姐妹轮一轮来解决,倘若老人病情复杂需要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又或者老人和子女住在两地,那么子女陪护就会成为“两难”问题。“无陪护”病房的出现,则可以解决这类家庭的“燃眉之急”,一方面老人住院有专业陪护,另一方面通过多元模式节省费用为家庭“减负”。因此,无论是从社会发展趋势还是从家庭现实情况来看,“无陪护”病房的创新探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我们也要看到,新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刚刚起步的“无陪护”病房还存在一些问题,也面临一些困难,如专业护理员队伍紧缺、市场接受度有待提升、费用分担机制未形成等。但是从近来密集推出的系列政策如将“无陪护”病房纳入提升护理服务、新设“免陪照护服务”价格项目等,都释放出对这项新探索呵护支持的信号。政策支持、医院给力再加上医护陪三方的协同合作,我们有理由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无陪护”病房将会成为一种常态,能够让无数面临照护难题的家庭得以喘息。
改善医疗服务,缓解老年群体“看病难”,眼下“无陪护”病房的探索只是开始。除了住院陪护问题外,老年人在进入医院的大门后,还面临诸多的隐形障碍:就医流程复杂、人工服务配备不足、看不懂标识指引、信息化数字鸿沟……为此,建设老年友善医院,让老年群体享受便捷、安全、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也已经在加速推进。
便利老年人就医,不只是为了今天的老人,也是为了未来的我们。通过多措并举让老年人真正“医”路畅通看病无忧,才是老有所依的幸福。
来源:2024年11月12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