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晨晨(化名)在温医大附二院新生儿科度过了人生最初的87天,终于闯过道道难关回到了爸爸妈妈怀抱。这名“急性子”的宝宝在妈妈肚子里只“住”了6个多月,出生时体重850克,仅一名成年人的手掌大小。更让人揪心的是,在晨晨的腹腔内有一个拇指大的“破洞”,情况十分凶险。一场考验多学科的极限合作就此展开。
出生5天
超早产宝宝腹胀如鼓
由于胎膜早破,去年冬天,晨晨降生时胎龄仅25周,属超早产儿。由于身体各器官发育极度不成熟,且存在感染,出生后不久,他就被送到新生儿科,经医护团队积极救治,呼吸费力、血压低等危重情况逐渐稳定向好。
但就在出生才5天的夜里,晨晨的肚子突然像气球一样鼓了起来。“当时是晚上10点,夜班医生及时发现了异常,拍片确认胃穿孔后,立马联系了我。”新生儿科副主任朱将虎收到消息后,判断晨晨极有可能是因先天性胃壁肌层发育缺损,导致胃穿孔或破裂。“据现有数据统计,足月宝宝出现胃穿孔的死亡率高达50%,更不用说超早产儿宝宝。”朱将虎说。
情况危急,他立刻邀请了国内知名专家林振浪教授,组织了新生儿外科、麻醉科进行最高水平急危重症讨论,经过一番会诊,深夜时分,新生儿外科副主任朱利斌和麻醉科副主任医师袁开明带领各自团队从家中赶赴晨晨所在的附二医南浦院区。
重重难关
多学科合作“刀尖上跳舞”
当晚11点,晨晨的手术争分夺秒地展开。
“超早产儿本身生命体征就非常脆弱,全国省市级医院平均救治成功率仅70%左右,我院超早产儿救治成功率已达90%。但超早产儿再合并胃穿孔,难度好比在刀尖上跳舞。”朱将虎介绍。
术前,麻醉科副主任医师袁开明根据晨晨的体重精心测算麻醉剂量,一次成功打通颈部静脉进行留置处理。
手术开始,麻醉团队精密合作稳定晨晨的生命体征和正常体温。朱利斌团队发现晨晨的胃壁肌层缺损。“必须快速处理,如果不及时处理,溢出的胃酸将腐蚀呼吸系统、消化系统重要脏器,极易导致死亡!”医生们对晨晨薄如纸片的胃壁进行修补,进行胃造瘘,手术用时3个多小时,凌晨2点,晨晨安稳返回新生儿病房。
挑战并未结束。“暖箱里的晨晨还需要度过发育关、呼吸关、感染关、喂养关等重重险阻。这种刚刚经历手术的超早产儿的治疗,对我们新生儿科的医护人员也是不小的挑战。”朱将虎坦言。
新生儿重症监护医生护士团队为晨晨制定了个体化围手术期管理、超早产儿管理、并发症的预防措施等综合诊疗方案。晨晨终于在术后13天顺利开奶,逐渐增加奶量并过渡至全肠内营养。
春暖花开,晨晨纠正胎龄到37+4周,体重达到2.24公斤,符合出院条件,顺利回到家中,父母心头的大石终于落下。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