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骤降,要警惕血压波动。10月29日是第16个“世界卒中日”,温医大附一院发布《神经急诊出血性脑卒中报告》,报告指出秋冬季该院神经急诊每月接诊脑卒中患者超2000例,其中危重患者约220—280人次,半数为出血性卒中,这导致患者具有较高的死亡和致残风险。
一中年男子凌晨突发口角歪斜
紧急送医术后瘫痪且智力下降
凌晨突发口角左斜、不能说话,右侧手脚没力气,46岁的李先生紧急被家人送到了附一医。
据接诊医生冯靓介绍,患者入院后,经神经急诊就诊,查头颅CT提示脑内出血,血压爆表高达200/120mmhg。经过紧急治疗后,24小时内患者病情仍持续加重并出现神志不清,于是转神经外科紧急手术。
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徐惠琴告诉记者,患者手术后侥幸保住了性命,但落下了后遗症:无法行走,不能说话伴智力下降。该患者五年前曾有一次出血性卒中病史,术后恢复情况良好,日常生活自理。“再次脑损伤,导致患者出现了肢体抽搐(癫痫发作),术后不仅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物,还需同时服用抗癫痫药物,同时丧失了工作能力。”
气温骤降血压波动最易引起卒中
发病14天内22%患者有生命危险
出血性卒中发病的季节性很强,秋冬季及冬春季最容易发生。徐惠琴说,特别是高血压等因素造成的慢性血管损伤,因气温降低,特别是骤降时,容易诱发血压波动及血管压力改变,导致卒中发病。
从统计数据来看,2020年1月—6月中除2月份由于新冠疫情防控,医院接诊出血性卒中明显减少外,其余月份病例都在100例以上,尤其是3月份接近150例。随着气温转暖,病例有下降趋势。
出血性卒中有多可怕?据统计,22%的患者在发病的14天,会出现生命危险(死亡),而15%的患者出现在发病的最早24小时内。因此,脑内出血的早期疾病加重的风险非常高 ,特别是发病第一个24小时以内。
根据《报告》,在707例出血性卒中的患者中,有17%的患者病情严重并进行了急诊神经外科手术。研究显示,高龄,大量脑出血、有手术指征而未及时接受手术及病情转归过程中严重并发症等因素均与患者发病一年内死亡风险相关。存活的患者,有21%的患者有明显的影响日常生活的后遗症,存在很高的致残风险。
脑卒中实际可防可控 分秒必争快速识别
如何快速识别自己或家人是否中风了?要记住分秒必争、救治大脑——
“B”—Balance是指平衡。头晕,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突然出现行走困难;指鼻实验不稳准。
“E”—Eyes是指眼睛,突发的视力变化,视物困难,包括复视、单眼或双眼视力障碍、视野缺损等;
“F”—Face是指面部,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
“A”—Arms是指手臂,手臂突然无力感或麻木感,通常是出现在身体一侧;
“S”—Speech是指语言,言语困难、理解困难;
“T”—Time是指时间,上述症状可能意味着出现中风,请勿等待症状自行消失,立即拨打120获得医疗救助。
此外,国内外的防控经验都证实脑卒中“可防可控”。脑卒中的预防要以“健康四大基石”为主要内容,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尤其要注意的是,天冷了要注意保暖,提前加衣服。
为更好地开展卒中防治工作,提高大家对卒中的认识,警惕卒中症状,尽早识别救治,在第16个世界卒中日到来之际,温州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内分泌科将于10月29日上午9:00-11:00,在温医大附一院南白象院区一号楼南大厅开展义诊与咨询活动,届时专家们将为市民解答脑卒中相关知识、治疗及预防用药等服务,提高市民对脑卒中的防范意识。欢迎大家踊跃参与!
参加义诊的医师有:
徐惠琴主任医师、邵蓓主任医师、周赛君副主任医师、朱蓓蕾副主任医师、程建华副主任医师 、黄欢捷副主任医师、 张征副主任医师、牛晓婷副主任医师、肖美娟主治医师、潘思培主治医师、王虹主治医师、陈艳艳主治医师、神经外科谭显西主任医师、内分泌科潘小燕副主任医师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