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即脑血管意外,俗称中风,由不同原因造成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10月29日是第16个“世界卒中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警惕卒中症状,尽早识别救治”。
对于中风,大家应该早有耳闻,可你对它了解多少,知不知道哪个年龄段发病率最高?男女发病比例是多少?怎样才能更好地加以预防和救治。今日,我们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提供的一组数据来告诉你。
每12秒就有1位发病
脑梗死约占到80%
2020年国际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脑卒中是中国居民的十大死因之首,具有高发生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死率的特点。我国每12秒就有1名新发脑卒中患者,每21秒就会有1人死于卒中,并且在幸存者中留有相当高比例功能障碍的人群。
脑卒中是脑部的血流发生障碍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分为脑梗死和脑出血两种类型,其中脑梗死约占到80%,占了绝大多数。脑梗死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的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失的症候。
50岁至75岁发病最多
男女比例差别大
据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透露,该院神经急诊月接诊量2600~3000人次,约80%为脑卒中患者。患者年龄最大的94岁,最小年龄14岁,平均年龄61岁,发病高峰年龄集中在50~75岁之间,而且40-50岁年龄段已呈现明显病例上升趋势。
从性别比例来看,男女比例为7:3,男性大大多于女性。这与男性患者中同时存在较高比例的酗酒和吸烟患者,且可能同时存在其他的不良生活方式有关。
脑卒中是年龄相关性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群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脑卒中相关疾病的风险明显升高,血管壁更容易损失导致脑卒中发病。另外,脑卒中往往呈现比较明显的季节性,特别是出血性卒中,在天气转凉的秋冬季节及冬春季高发。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0年1~6月接诊数据为例,除2月份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原因导致接诊数量明显减少外,其余月份病例都在100例以上,其中3月份接近150例。
一秒损失3.2万个神经元
早发现早治疗
脑卒中的临床表现,以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分支所形成的血栓较常见。患者表现中枢性偏瘫、面瘫及对侧肢体感觉减退。
一旦发生脑卒中,最重要的就是及时就诊。大脑缺少血液供应后,每一秒钟就损失3.2万个神经元,每分钟将损失190万个神经细胞。早一秒钟开通血管,就可以挽救更多的神经细胞。脑缺血急性期,开通血管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静脉溶栓和介入治疗开通血管的方式。一般说,在发病4.5小时内可以开始治疗的,就可以用静脉溶栓的方式开通血管。
所以,一旦有发现家人或朋友出现脑卒中相关症状,如突发的口角歪斜、言语不清、一侧肢体无力或行走不稳等症状,应尽快尽早到医院就诊,以达到挽救生命、减轻疾病症状及改善预后目的。
分可控和不可控
高危人群需定期筛查
另外,脑卒中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分为可控和不可控两大类:不可控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可控因素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和心房纤颤、糖尿病、高血脂、吸烟、过度饮酒、超重/肥胖、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外周动脉疾病史、发生过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同时体力劳动、季节更替、情绪激动、疲劳也是相关诱因。
在所有导致出血性卒中的原因中,高血压一直以来都是最常见的病因。由于对高血压就诊不及时,不愿监测血压及正规治疗,造成高血压人群长期处于血压控制不良状态。在某些诱因,如天气变化、酗酒、熬夜等触发下,导致脑卒中急性发病。其他导致出血性卒中的因素还包括:血管本身病变,如血管畸形、烟雾病,肿瘤相关出血及抗凝药物使用相关出血等。
因此,脑卒中的防控,需引起高度重视,针对有“三高”家族史、卒中家族史及存在不良生活方式的高危人群需定期筛查并坚持长期有效治疗。
10月29日(周五)上午9:00-11:00,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白象院区一号楼南大厅举行相关义诊活动,届时温州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内分泌科等多名专家参加活动,为患者解答脑卒中相关知识、治疗及预防用药等服务,有需要的患者可以前往咨询。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