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课堂,“救”在身边
珍爱生命,既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对自己、对社会的义务。为普及人体器官知识,引导孩子们更好地认识生命、热爱生命,“生命接力,智慧互联”暑期社会实践团分别于瓯海区、鹿城区开展了3次生命教育课堂,先后共有70位孩子参与本次活动。
首期生命课堂于瓯海区高教博园举行,围绕“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脆弱”主题,实践团成员们寓教于乐,深入浅出地向孩子们展示了生命的奥秘。通过科普器官知识,孩子们深刻理解了各个器官的重要性;通过体验“换装”游戏,孩子们切实体会到了器官受损的不适。
第二期,实践团成员走进鹿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带领孩子们探索生命间的联系。叶沙星系动画视频让孩子们初步了解了各器官的作用,之后的课堂问答、器官绘画则进一步加深了孩子对器官构造的理解。本次活动结束后,家长们好评如潮,多次线上“催更”下一期的活动,让实践团成员们倍感惊喜。
最后一期落户双屿。认识生命的最终目的是学会如何守护生命,与前两期生命课堂不同,第三期生命课堂在形式与内容上更侧重于急救知识的普及,包括心肺复苏、绷带包扎等。第三期的生命课堂,有了家长的加盟,显得异常活跃,孩子们纷纷领着家长上台,体验血压血糖测量等项目。
生命教育课堂的开展,给孩子们提供了更多体验生命的机会,极大地加深了他们对生命的理解。“生命接力·智慧互联”实践团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努力将每一期生命课堂做到最好,希望能够将珍爱生命的理念根植于孩子心中。
“移”路同行,感念生命接力
为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切实关心器官捐献者家庭,暑假期间,“生命接力·智慧互联”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赶赴各地慰问器官捐献者家庭,把问候和关怀送到捐献者李先生、东东(化名)家中。
2020年6月李先生遭遇车祸不幸离世,他的妻子刘女士毅然决定捐献丈夫的一对眼角膜、一个肝脏和一对肾脏,拯救了5位被病痛折磨的患者,让深陷绝望中的人们看到希望。温州医科大学“生命接力·智慧互联”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志愿者们带着精心准备的油画棒、手工卡纸等慰问品,拜访了器官捐献者李先生的家庭。刘女士对志愿者的到来很是高兴,不仅为志愿者准备了丰盛的午饭,还特地还拿出珍藏的茶叶招待志愿者。刘女士的小儿子更是一大早守在家门口,刘女士笑称:“他等志愿者哥哥姐姐等得望穿秋水。”志愿者们细心了解刘女士生活近况,与孩子一起画画、折纸。临走时,小朋友不舍地拉着志愿者胡同学的手,说:“我这里有哥哥,我在温州也有哥哥!”事后,在返程的车上,胡同学热泪盈眶:“我真正感受到了我在帮助他们。”将自己的物质欲望压到最低点的刘女士,却把无私奉献的大爱释放到最高点。刘女士说:“他(指李先生)带着爱和奉献走了,我也要努力走出悲伤,延续他的爱心,去帮助更多的人。”
2020年8月,年仅7岁的东东遭遇车祸,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近30个小时的全力抢救,最终却未能从死神手下夺回这个可爱的孩子。在巨大的悲痛面前,东东的爸爸妈妈做出了一个伟大的决定:捐献孩子的器官,帮助那些在死亡边缘挣扎的生命。东东捐献的心脏、肝脏和肾脏为5位器官衰竭患者带来了新生,两只眼角膜则让两位失明者重见光明。温州医科大学“生命接力·智慧互联”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志愿者们怀着敬畏之心,拜访了器官捐献者东东的家庭。在向东东父母简单介绍了我校对器官捐献家庭人文关怀相关政策的推动后,东东父母对生命之光实践团之举表示支持:“有你们这样的付出,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器官捐献事业献一份力。”迄今为止,在舟山,东东是年龄最小的器官捐献者,他以这样一种方式,留迹于人间,赋予了生命更高的价值和意义。
生命与日月同辉,爱心与天地共存。回望过去,众多有爱之人已然投身器官捐献事业。这一次实践团成员真正走近他们,叹服于那些感人的故事,是他们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
“荧”在起跑线,光照骑行路
“这一刻绝对是人生巅峰,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体验。”身着荧光色队服的骑行者忘却疲惫,对着镜头兴奋地说着自己的感受。远处,中山公园广场的舞台人声鼎沸,《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在人群中回荡。骑行队的顺利抵达将活动推至又一个高潮。
暑假期间,“生命接力·毅志前行”开展荧光骑行活动。实践团成员、亲子课堂的家庭、招募的大学生等社会各届人士参与活动,组成了约40人的骑行队。
全程13.8公里,从三垟湿地至中山公园,骑行者们身着亲子课堂中小朋友绘制的器官捐献主题荧光t恤,模拟器官捐献协调员为生命接力长途运送器官的路程。浙江蓝天救援队鹿城组全程跟车为他们保驾护航,炫彩的荧光吸引路人驻足观看。终点站中山公园广场,精彩的舞台秀正在火热进行中。以器官捐献为主题的歌曲、舞蹈、T台走秀轮番上演,一展青年协调员们的活力与魅力。抵达终点的骑行者们也走上舞台,由红十字会的戴笑燕老师为其佩戴徽章。
除此之外,器官捐献主题宣讲和人体解剖手绘作品展的加入,更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带来科普宣传。最后,活动在实践团成员与阿姨们的广场舞联动中完美落幕。
本次骑行活动用青春色彩绘出器官捐献大爱,让更多人关注、了解、支持人体器官捐献,并主动加入到登记志愿者队伍中来,让有限的生命传递无限的爱与希望。
00后大学生对话器官捐献协调员
由全国高校器官捐献志愿服务联盟主办,温州医科大学生命之光“生命接力·智慧互联”暑期社会实践团承办的“00后大学生对话器官捐献协调员”活动以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来自江西省、内蒙古省、云南省和浙江省等各地共36位器官捐献协调员老师以及来自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学生代表以及生命之光实践团成员参与本次对话。
活动中,由温州医科大学生命之光“生命接力·智慧互联”暑期社会实践团,复旦大学雨芽生命关怀团队和浙江大学医学院“礼赞大爱,延续生命之火”暑期社会实践团分别交出了属于00后大学生的优秀成绩单。
随后,浙江的麻陈立老师、江西的单若毅老师、云南的袁永标老师与大学生分享了他们的经历。“随时在路上,时刻准备着”是他们的工作态度。
随后生命之光实践团成员陈一诺分享了她们的调研成果。推动器官捐献事业发展,他们仍在路上。实践队员们的足迹遍布浙江的多个城市,只为尽早把创新举措落到实处。
在协调员情景模拟环节,大学生们面对模拟的协调工作场景各抒己见。麻陈立老师更是亲临现场点评,为他们的共情能力点赞。
“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是来自红会或医疗机构的志愿者。他们奔走于各地医院,宣传器官捐献并寻找潜在的器官捐献者,获取、保存、运送捐献器官,并按照分配系统的结果与获得该器官的等待者所在的具备移植资质的医院进行捐献器官的交接确认。他们,是生命的摆渡人。
温医大暑期青年实践团对话镇长
暑假期间,温医大“家医研学·青衿医行”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温州市文成县珊溪县进行了为期14天的暑期志愿服务工作。暑期实践团走进珊溪县政府,开启一场与镇长的对话,旨在了解珊溪县在背景、医疗系统、庆祝建党百年活动等方面的做法与成就,获得启示。
镇长吴丰首先简单介绍了珊溪镇的基本情况。“珊溪镇位于文成县西南部,是文成县、泰顺县、平阳县交界处的重要集镇。在飞云江的孕育下,珊溪镇形成了独特的红色文化、孝文化和水文化。”珊溪镇是浙南挺进师在刘英同志带领下的主要活动地,也是瑞泰边第一个党小组诞生地,由此孕育了其独特的红色文化。孝文化则体现在各个街头的孝廉文化馆。养育了500万温州人的珊溪水利枢纽工程,被温州人亲切地称为“大水缸”,则是水文化的最佳象征。
接着,吴丰从医疗建设和疫情防控两方面介绍了珊溪镇的医疗系统。在医疗建设方面,珊溪镇上建有珊溪中心卫生院,社区内也设有医疗服务点,并计划在未来将珊溪中心卫生院迁建,发展为三乙医院。在疫情防控方面,珊溪镇疫苗接种工作处于收尾阶段,全镇接种率不断提高。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对于党员,珊溪镇启动高标准党史学习教育计划,并组织镇村党员前往刘英纪念馆,重温入党誓词。对于人民群众,珊溪镇开展“为人民办实事”活动,提高居民收获感,增强人民幸福感。对于红色文化打造,珊溪镇着力打造“红色坦歧、星火1935”街区,深挖红色资源,带动经济发展。
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