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小伙患社恐不敢出门,幸运的是经过8次治疗终于敢尝试单独出门。昨天,记者从温医大附一院了解到,每20个人就有一个人可能得社交焦虑障碍,如果不及时介入治疗发展为慢性疾病会终身患病。
“这段时间,他不仅经常跟我们外出活动,有时他还尝试单独出门,主动与人聊天。”提及患“社恐”的儿子小黄的变化,市民阿东(化名)一家直言以前把社交焦虑当内向,导致儿子病情越来越严重。
前段时间,阿东求助温医大附一院精神卫生科,让医生想想办法帮帮孩子。
通过沟通,小黄透露其从小被同学欺负,被老师责怪,因此产生了害怕与人沟通的状况,出门都低着头走路,甚至近视了也不敢戴眼镜,害怕与人眼神接触。
工作之后,他仍不敢与人沟通,就连生病都不敢跟领导请假。前段时间,因为工作失误,小黄遭到老板责怪,这次事件让小黄彻底死心,辞职待在家里。
“从那开始,他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不出门,性格也因此变得更加自卑和敏感。”小黄的家人告诉医生,这期间,就是连亲戚朋友聚会吃饭小黄也不出席,深怕听到指责与埋怨。
根据小黄的情况,精神卫生科医师诊断为“社交焦虑障碍”。
“社交焦虑最常见于青少年和年轻人。”温医大附一院精神卫生科副主任技师林子江介绍,像小黄这样回避、害怕社交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在温医大附一院精神卫生科日常门诊中,以社交为主要问题来就诊的占到科室门诊量的25%左右。
林子江表示,社交焦虑是个体对暴露在生人面前或有可能被众人注视的一种或多种社交或职业场合感到明显和持久的害怕,并且在行为上表现为逃避。当这种害怕和逃避显著干扰了个人的正常日常生活、职业(或学业)或社交活动及关系,就形成了社交焦虑障碍。
据调查显示,社交焦虑障碍患病率为5%,也就是差不多每20个人就有一个人可能得社交焦虑。并且往往会发展为慢性疾病,终身患病率约为10%左右。
对于小黄的情况,治疗师首先给予小黄温暖和鼓励,改善其多年缺乏理解、支持的情境。通过认知重建,让其重新认知自己,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鼓励其在治疗室内抬头走路;平时在家多外出(如逛街、买东西),多抬头,并且尽量戴着眼镜外出;尝试通过网络交友聊天,改变以往的回避模式,克服焦虑;教他一些社交技能,比如与朋友交谈,怎么开玩笑,多获取社会新闻;帮助他寻找工作目标,确定考公务员作为其近两年目标,为备考加强锻炼和社交,强化动机;同时让父母多鼓励小黄,多带他出门。
经过8次治疗,小黄对社交的担心和恐惧明显减少,也变得越来越自信。这段时间,小黄不仅经常随父母外出活动,还尝试单独出门,主动与人聊天,抬头、戴着眼镜走路,生活开始慢慢步入正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