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是检阅我省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平台,也是展示温州科技创新实力的一大“窗口”。
6月15日,在杭州召开的 2020 年浙江省科技奖励大会上,25项温州科技创新成果获得省科学技术奖,大放异彩,其中含金量更高、贡献值满满的“温州第一完成单位成果”共有 19 个,包括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6 项、三等奖11项。
从为研发糖尿病创新药开辟新思路到填补我国大飞机激光制造空白,从分散式生活污水就地处理到快速鉴伪溯源 28 国货币……温州获奖成果蕴藏着令人惊叹的技术突破,展现温州科学家“十年磨一剑”的科学精神,展示科技提升生活品质的美丽场景。
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张崇波表示,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令人振奋,反映了我市近年来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系统构筑“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格局,落实创新首位战略取得良好效果,有力推动创新要素向创新平台、创新主体加速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有效激发高能级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企业释放发展新动能,赋能高质量发展。
优化创新环境 力挺“十年磨一剑”
每每提到科研成果的问世,人们总爱用“十年磨一剑”然而这并不仅仅是一个形容词,而是真实存在的科学规律。十年磨一剑甚至几十年磨一剑的潜心研究,是获奖成果的最大共同点。
温州医科大学黄志峰教授在“生长因子”领域深耕15年,此次他领衔获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奖项目“基于结构的细胞生长因子调控机制、分子改良及创新药物研究”为代谢药物研发奠定理论基础。温州大学赵敏教授从事治水研究30多年,此次他凭借“生态友好型分散式污水就地处理和利用技术体系研究”项目领衔再次获得省科技奖一等奖,项目总体技术居国际先进水平,其中3项技术和工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记者采访多个获奖项目代表发现,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技术研究,要想取得突破性、标志性的创新成果,离不开广大科研人员甘坐“冷板凳”、积小胜为大胜的长期坚守,也离不开他们勇于突破、敢闯科技创新“无人区”的进取精神。
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给科技工作者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近年来我市按照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思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定向服务、定向研发、定向转化”研发转化机制等系列改革举措,率全省之先启动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为科研人员松绑,释放科研活力。
科技改变生活 民生成果加速惠及百姓
科技创新要面向“人民需求”这个靶心,科技民生成为衡量创新成果含金量的“价值尺度”。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临床一线,接地气的民生成果不断涌现,深刻改变百姓生活,公众科技获得感不断增强。“科学研究要坚持临床导向,在生长因子的世界里寻找研发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创新药方法,推动研究成果造福临床患者。”黄志锋介绍说,此次获奖项目将为治疗因糖尿病并发的慢性溃疡、致盲病、肾病提供新思路和新策略。目前开展2项FGF抗糖尿病并发症新药研究均获临床批件。
“水跟人体密切相关,可以说水就是生命之源。”谈及水生态研究赵敏认为,中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但水的污染、浪费程度非常严重,而处理水体污染的源头,则要从排放抓起。此次获奖项目探明我国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分散式生活污水的排放规律和水质特征,开发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专用设备,应用于全国各地500余处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近3年新增销售额21.39亿元,实现污水无害化、资源化与处理设施景观化,提升分散式污水处理行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急性中毒是常见急症,病死率高、社会危害大,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重要原因,开展急性中毒救治研究有重要意义。“成果创新急性中毒救治的科学理论和系列应用技术,在全国36家医院推广应用。”卢中秋教授表示,此次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建立百草枯、蘑菇毒素等40余种临床常见毒物药物检测方法和未知毒物筛检体系,提升临床毒物检测和中毒诊断能力,显著提高急性中毒患者生存率,吸引福建、江西等地患者急诊转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多次受邀至浙江、福建、海南等地会诊。
赋能生产一线 民企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细看这份获奖“光荣榜”, “温州第一完成单位成果”频现亮点。温州创新成果正从实验室向生产一线汇聚,加速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从获奖成果所属的领域和区域来看,半数以上获奖项目均集中于生命健康、智能装备领域,八成以上获奖项目来自温州“一区一廊”区域,彰显温州奋力打造科创高地新局面取得成效,温州“一区一廊”作为创新策源地逐步凸显。从获奖单位来看,在民企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有4项成果获奖,获奖企业和项目均来自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其中温州瑞明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石化阀门有限公司分别独立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
温州瑞明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何德道介绍说,此次获奖的项目累积了公司20多年在汽车关键铝部件研发的关键核心技术经验,已建成发动机铝合金缸盖智能化铸造生产线和智能化机械加工示范线。项目实施后企业生产效率提高四成多,运营成本降低近三成,产品研制周期缩短44.88%,产品不良率降低 74.16%,能源利用率提高31.64%。
“加大研发投入,攻关“卡脖子”技术正成为越来越多温州民企共识。”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多年来温州民企频频获得省科技奖折射温州创新主体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民企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稳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