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州,有这样一群年轻人,常常与人体标本打交道,向社会科普人体和健康知识。他们,来自温州医科大学人体科普社,被评选为温州科协“最美科普大使”。三年前,人体科普社还成立了承启荣光志愿服务队,承担温州市内遗体捐献知识的宣传、调研,捐献者临终及家属的人文关怀,遗体接收和归还仪式、感恩追思活动等,极大地推进了遗体捐献事业的发展。
背诵标本资料耗时一两个月
在温州医科大学,有一个以展示“人体切片”闻名的人体科学馆,这便是人体科普的大本营。
投入800万元扩建后,全馆面积从1200平方米扩至3000平方米,增加了比较解剖生物塑化标本展区、临床应用解剖标本展区,数字互动区以及遗体捐赠人文区。
人体科普社于2014年在人体科学馆讲解队基础上成立,是目前温医大第一大社团,社团从初期的9人发展到了目前的100余人。
除了针对校内学生的展示学习,以及各界人士的参观,在一些相关节日和主题活动期间,人体科普社也会组织相应主题的讲解,比如在无烟日开放日,社团会就呼吸系统进行专业讲解,展馆里的正常肺和烟肺标本,比图片更加真实,也更加触动人。
另外,科技开放日、感恩节开放日、爱眼日开放日、志愿者日开放日等期间,也都会有医学知识普及,并有机能实验操作、趣味游戏等各项互动活动。
目前,人体科普社年均接待各国代表团及医学领域专家、海外教授团队等约150批次,接待社会民众科普约5000人次,其中包括中小学生约3500人次。
据人体科学馆副馆长、人体科普社指导老师杨新东介绍,一个新队员要花一两个月时间来记忆背诵展馆标本资料,至少要花半年时间才能成长为一个较为成熟的讲解员,针对不同的参观对象,要有不同的讲解侧重和方法。
杨新东透露,展馆无人参观时,一些队员会主动到展馆演练,为熟悉展品做功课。社长、大三学生许加路熹举例:在比较解剖生物塑化标本展区,社团只提供非常基础的资料,具体讲解都需要队员自己整理摸索,在不断讲解过程中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风格。
除了立足人体科学馆,人体科普社成员也会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进行专题服务。特别是在遗体捐献文化、理念的宣传上,社员还承受了不小的压力。
图为承启荣光志愿服务队队员随访遗体捐赠家庭
年轻学子投身遗体捐赠事业
三年前,人体科普社成立了承启荣光志愿服务队,与市红十字会对接,以遗体捐献为核心,人文关怀与捐献宣传为主线,承担温州市内遗体捐献知识的宣传、调研,捐献者临终及家属的人文关怀,遗体接收和归还仪式、感恩追思活动等。
许加路熹自2016年加入社团以来,就参与了遗体捐赠宣传相关工作。这项工作很特殊,一些人不理解。因为他们经常要接触那些签订了遗体捐赠协议的志愿者家属。不管是否完成捐赠,承启荣光志愿服务队队员都要组织对捐献者本人或家属的回访。
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得了口腔癌的老先生,最开始是打算捐赠器官,但由于癌细胞扩散,最后选择了捐赠眼角膜,以及把遗体捐赠给温医大,但一开始家人并不理解。
“老先生的老伴有信仰,要保留一个完整的身体,而且当时正值他们的金婚,签协议的时候,她很抵触,一个人在隔壁房间很难过。”许加路熹说,后来队员们向老太太解释,遗体捐赠使用三年后,会火化交还家属,老太太最后同意了。
三年间,温州捐献登记者发展到130多人,实现捐献29人。遗体和器官捐赠在温州医科大学可谓传统。老校长洪式闾和朱金昌就曾分别捐出器官做标本,现展示在人体科学馆。杨新东说,不少老校友在回访母校看到标本时深受触动,也表示要在身后捐赠,传承这样一种精神。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