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地市级
媒体温医
  • 温州都市报:心脏起搏领域温医勇闯“独木桥”
  • 附一院在国内率先开展希氏束起搏手术,有效减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起搏器植入后易发的并发症
  • 作者:朱奕    通讯员单位:温州都市报   编辑:龚羚艳   字数:   浏览:2337
  •     都市报讯 手术时换条“难走的路”,可以让安装了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心跳更像正常人,减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起搏器植入后易发的并发症。记者昨天从温医附一院获悉,该院在国内率先开展希氏束起搏手术,目前已成功施行近50例。在日前召开的2012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双年会上,这项技术得到与会专家肯定。

        心脏的收缩跳动,维持着人的生命。而每一声“嘭嘭”的跳动,都是由心脏各个心房、心室间的同步协调收缩来实现的。“装心脏起搏器的目的就是想让病人的心脏尽量向健康人的心跳靠拢,不过传统的心脏起搏位置没办法达到最理想的状态。”温医附一院心内科主任黄伟剑介绍,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右室起搏部位包括右室心尖部和右室流出道,刺激信号传递会有很微小的时间先后顺序,造成心室收缩跳动不同步。而长时间的不同步,容易引发供血不正常、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问题。

        医生要做的,是尽量减少这种心室的不同步,以保证植入起搏器的病人心跳更像健康人。由此,一段宽不到1毫米的特殊传导束进入医生的视线。

        希氏束简单说就是心脏房室结到左右束支之间的一段,主要功用是将房室结的激动信号传递给左右束支,也是离心室最近的传导部分。如果能将起搏器的电导管定位在希氏束,那么起搏刺激信号可以通过希氏束同时传达给左右心室,就像是信号通过光缆传送出去一样,各地可以同步收到,这样左右心室的收缩跳动可以同步协调。

        难度随之而来。希氏束宽度不到1毫米,而且包裹在心脏里面,在不开胸的情况下,要准确地找到它都十分困难,医生还要在心脏跳动的情况下将起搏器的电导管在此定位,闯过这根“独木桥”的难度可想而知。“一开始,一例手术光这个定位就要花四五个小时,因为我们没有经验,也没地方去学,完全靠自己摸索。”黄伟剑说,“现在大多数手术的定位10分钟可以搞定。”

        据了解,温医附一院心内科是卫生部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承担冠心病介入和心律失常介入的全国性培训工作。该院在希氏束起搏领域的探索,走在全国前列。在这次双年会上,黄伟剑就希氏束起搏做了专题讲座,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任委员张澍教授鼓励全国心电生理起搏医师学习并推广该项技术。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