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地市级
媒体温医
  • 温州都市报:不许害人!螺中寄生虫现原形
  • 温医教授潘长旺一项科研成果享誉全国,最近又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作者:陈忠    通讯员单位:温州都市报   编辑:龚羚艳   字数:   浏览:2436
  •     都市报讯 寄生虫无处不在,一不小心就会危及人们的生命健康。比如小小的福寿螺,有可能造成广州管圆线虫侵入人体。近日,在温州举行的一次有关寄生虫研究的全国性会议上,温州医学院潘长旺教授牵头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的临床与基础研究》项目获高度评价,有关专家称,该项目为广州管圆线虫病检测和治疗带来了革命性变化。该项目最近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此前,针对广州管圆线虫病,温医专家从病原学致病机理、诊断、治疗等方面展开系统性的研究,曾获浙江省政府、国家教育部等多项奖励。

        这次会议是中国动物学会常务理事会暨全国青年寄生虫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首都医科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著名医学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100多位专家与会,温医专家在会上用英语报告了广州管圆线虫病系列研究,反响热烈。

        这个项目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还得从2006年6月说起,当时北京出现多例因食用福寿螺而患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病人。而调查发现,正是因为北京某酒楼在加工福寿螺时,未彻底加热导致螺肉中广州管圆线虫未被杀死,引起疾病集中发作。接到有关方面的邀请后,潘长旺教授将多年研究成果用于对北京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为此,北京市人民政府把这个奖授予对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潘长旺教授。

        据了解,1997年,我市首次出现该病病例后,潘长旺便和同事一起建立了检测广州管圆线虫病试剂的研究课题组,并致力于该病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的研究。2002年,在依靠当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该课题组全力投入了对广州管圆线虫病循环抗原诊断试剂的研发,并在2005年获得确诊广州管圆线虫病循环抗原的单克隆抗体试剂临床实验成功,达到同类研究国际先进水平。该试剂是我国目前确诊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唯一辅助试剂。

        潘长旺说,温州有些市民喜欢吃福寿螺,但是一只福寿螺最多可携带约700条广州管圆线虫,而东风螺等温州人常吃的大田螺中,也有可能寄生该虫。他说,这类寄生虫虽然可怕,预防方法却十分简单,只要将食物烹调充分就能完全杀灭寄生虫。他们研究的这项民生项目已经使很多人受益,目前,已经制订了标准性诊断方法和规范化治疗方案,减少患者的痛苦。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