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繁重的学习压力以及恋爱、就业、人际关系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的困扰,近年来,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研究生比例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为了防范极端事件的发生,一些高校开始尝试在学生中设立“心理气象员”或“心理观察员”,其职责是默默观察、扫描班级里同学行为、情绪的细微变化,以便及早发现异常情况并迅速作出反应
本报实习记者 杨杰松 通讯员 叶少芳
救人一命的得意
温州医学院大四学生 小周
那是临近冬天的一个中午,时间约12时,我像往常一样回寝室准备休息。每天休息前,我有一个维持了很长时间的习惯,就是跟睡在上铺的室友小可谈谈,让她放松放松心情。从这个学期开始,不知为何小可的成绩直线下滑,和同学相处也不那么融洽了,甚至还出现了抑郁倾向。作为心理气象员,我可不敢有丝毫怠慢,这样的同学正是我们的重点注意对象。一段时间下来,我简直成了小可的知心朋友,她对我无话不说。
凭直觉,那天我觉得小可有点不大对劲。一大早就不见她的身影,怎么现在却还盖着被子在睡觉呢?我用手轻轻掀开了被子的一角,发现被子里空无一人,只是被装扮成有人睡觉的样子。我一把拉开被子,一份白底黑字的遗书呈现在我眼前。这下我傻眼了,她可从来没跟我说过这档子事。回过神来,我赶紧掏出手机给辅导员打电话。很快,辅导员和保卫处的老师都赶过来了。大家一起寻找线索,结果发现放在床上的手机里有好几十条短信都表现出企图自杀的迹象。学校领导下了指示,即刻通知学生的父母,同时向派出所、刑侦大队报案!在各方的努力下,次日清晨,我们终于在一个县城的悬崖边成功救下了正犹豫不决的小可。
抓住蛛丝马迹,救回小可一命。我感觉自己这个心理气象员当真发挥了大作用。
不把自己当心理观察员
北大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博士 小郭
其实,我并不把自己当做是心理观察员。因为我一直担任班干部,关心学生是我的本分。院里的大多数同学也不知道我就是心理观察员。之所以一直隐瞒,是因为我怕他们知道后产生“找你的都是有心理问题的”之类的观念。我可不想让他们有负担,只是作为朋友,大家就应该互相交流心声。所以说,心理观察员的工作应该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以友谊为出发点。
设立心理观察员可以说“一举三得”:对学校,可以掌握学生的身心状况;对同学,可以有效预防一些不该发生的事;对我来说,可以结交一帮“死党”。举例来说。我们实验室的仪器比较紧张,要是有的同学提前预约了,另外的同学可能就用不上了。一次,一位同学没有预约却着急想用仪器,就为谁该先用仪器这点小事,与另一位同学起了摩擦。后来矛盾进一步升级,因为一些无端的误会,他们俩谁看对方都不顺眼。这可不利于安定团结呀!我暗地里行动起来,找机会约一帮同学去唱歌,并特意邀上他们俩。大家在一起玩着玩着,误会就这样解除了。其实,同学之间没有多大的仇,只是缺少接触的机会。
发表文章也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一位同学写了篇文章想要发表,但他的导师认为这篇文章还需要完善和丰富,师生之间的矛盾一触即发。其实,类似情况也曾发生在我自己身上,因为文章久久不见发表,那段时间我很迷茫。这种时候,最需要有人帮他解开心结了。我主动找他谈心,将自己的经历告诉他,并鼓励他尊重导师的意见,不要操之过急。不久,他的文章还是顺利发表了。
有一次,我装作不经意地把一本心理测试书带到实验室,想看看同学们的反应。出乎意料,他们都很感兴趣,甚至争相阅读,还要求给周围的朋友做测试。我在一旁暗暗得意:此举不但证明了同学们的心理都很健康,而且也弥补了他们在心理学知识上的欠缺。
同学关系像加了催化剂
北大医学部第一临床医学院博士 小张
形象地说,心理观察员的工作就像是在一个人感冒之后设法帮他增加抵抗力,而不是用“白加黑”来对付症状。也就是说,我们的任务是防患于未然,而不是对症下药。一般的小问题都能解决,同学间的问题不会闹到需要心理医生治疗的地步。
做心理观察员两年多,我觉得自己就是这项制度的最大受益者。每个学期,我们都要接受一到两次心理知识和技巧方面的培训。每次培训都会有一个主题,像如何缓解学业压力、如何帮助失恋者走出阴影、如何做好团体心理活动、如何辨别心理疾病等,非常有针对性。在培训中,心理学老师还会穿插一些游戏互动,很多有用的心理学知识轻轻松松就被我们牢记在心。相比医学专业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培训无疑更有启发意义。在后来与同学的交流中,我也会运用这些小游戏,更好地帮同学们舒缓压力。
举个例子吧。有两位同学同住一个宿舍,生活习惯却不同:一个白天上课,晚上休息;一个晚上做实验,白天睡觉。两位同学的生物钟不一样,难免会影响到对方,关系闹得比较僵,甚至还动了手。得知情况后,我立即找到宿舍管理中心帮他们调换了宿舍,同时做些开导,尽量消除误会。后来,当其中一位同学过生日时,另一位同学还特地买了蛋糕表达他的歉意。
医院和学校还是有些不同,研究生都要到各个科室轮转。一般情况下,我都会主动给新轮转的同学讲解每个科室的注意事项,还要和医院主管研究生工作的老师交流同学们的反馈信息。总之,做心理观察员之前,我和很多同学都是好朋友;做心理观察员之后,我们之间更像是加了催化剂,关系更好了。
让年轻人有一颗坚强的心
据北京16所大学的调查,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分别占到总的因病退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精神疾病在不少高校中已成为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王青介绍说,医学部全日制研究生共有3000多名,一位导师需要指导多名研究生,每个学院仅安排了1~2名主管研究生工作的老师,顾及不到所有的同学。建立心理观察员制度的初衷,主要是“从内部化解矛盾”。从2007年起,北大医学部在研究生班级的学生干部中选择了80余位心理观察员,建立起心理观察员-班主任辅导员-专业心理咨询中心三级心理卫生服务体系。
据温州医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唐闻捷介绍,该院以“金字塔”的结构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塔顶是一支专业化的人才队伍,除应用心理专业的教师外,还聘请各附属医院及温州心理卫生领域资深的10多位临床经验丰富的心理科、精神科专业人员组成专家组,提供专业的诊疗和干预服务。中间层的力量来自应用心理专业的教师和庞大的辅导员队伍,他们中有近40人持有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书。底部辐射面最广,是一支拥有1100多人的基层队伍——每个班级配备的心理气象员。”
北大医学部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徐震雷介绍说,情绪不好的学生通常会有失眠、少言、食欲不振等与平时不一样的表现,如果周围有人足够敏感,及时捕捉到这些信息,并提供适当的发泄渠道,就有可能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因此,高校设立心理观察员非常必要。“然而,解决问题的最佳手段还是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让他们有一颗坚强的心。”
温州医学院心理系主任何金彩教授指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预防自杀等心理问题的基础,要在课堂中让学生认识生命,珍视生命。此外,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要多样化,体育、音乐、竞技等艺术都是结合的有效方式。她还建议高校仍然要以做好素质教育为抓手,开展心理方面的团体辅导,拓展素质教育训练建设项目,给学生提供阳光的成长环境,增强其抗压抗挫能力。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