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国家级
媒体温医
  • 生命时报:“毒飞虫”要赶不要拍,内含强酸性体液的隐翅虫将进入活跃期
  • 作者:虞晔    通讯员单位:附属第一医院   编辑:高拓   字数:734   浏览:774
  • 受访专家: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主任医师 李智铭

       近日媒体报道,湖南一女子眼部落了一只小虫,第二天发现眼皮出现脓肿、溃烂。经诊断为隐翅虫所伤。什么是隐翅虫?小小的虫子为何有如此大的危害?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主任医师李智铭告诉《生命时报》记者,隐翅虫是鞘翅目隐翅虫科昆虫。它们多数外形细长、体小,两侧平行,头、翅和腹尾呈黑色,前胸、腹部及足为橘黄色,形似大蚂蚁,大多7~13毫米长。隐翅虫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我国主要在南方较多,北方的城市近几年也有出现。每年6~9月的雨后是它们的活跃期,常出现在潮湿的草地。隐翅虫有趋光性,夜间会向灯光处飞行。

       李智铭表示,隐翅虫体外没有毒腺,不会蜇人,但其体内含有pH值1~2的酸性液体,属于强酸。当隐翅虫被拍死后,毒液会流出来,人体皮肤接触少量毒液后就会被“烧伤”,会出现点状、片状或条索状红斑,随后中央呈灰褐色坏死。若受伤面积不大,会有轻微痒痛感;若受伤面积较大,则痒、痛强烈,可能伴随淋巴结肿大、发烧等。

       对于隐翅虫这种具有多种危害的昆虫,人们在生活中需要注意防范和应对,李智铭表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注意环境卫生。避免长时间待在蚊虫多的地方,减少隐翅虫的接触机会。保持居住环境干净、整洁,定期清洁和消毒,以减少隐翅虫的滋生和繁殖。隐翅虫具有趋光性,因此夏日夜晚应关闭门窗、纱窗。

       使用防护用具。如果在树木、杂草较多的地区活动,可穿戴防护服、戴好帽子,扎紧裤腿和袖口,以减少与隐翅虫的接触。

       避免接触毒液。如果有隐翅虫落在皮肤上,千万不要用手拍打、揉搓,以免沾染毒素,可轻轻吹掉或用其他物品将虫子赶走。如果毒液不慎溅到 皮肤上,应马上清洗,之后尽快到医院皮肤科就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