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国家级
媒体温医
  • 新华社:两会向“新”力丨深耕基因工程 揭秘神奇的生长因子
  • 作者:朱涵 张璇 李涛    通讯员单位:新闻中心   编辑:裘徐 高拓   字数:687   浏览:1057
  • 壁虎断尾后为什么能长出新尾巴?人受伤后皮肤为什么会自行愈合?走进温州医科大学李校堃院士实验室,演示屏幕上,一个形似一棵树的彩色图案不断旋转。“这就是生长因子。”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介绍。

    用十五年做一件事

    李校堃从事生长因子研究的前十五年就做一件事——如何把生长因子提炼出来。

    这件事很难。最开始,1万头牛的脑垂体只能提炼出1克生长因子。“这成本太高了。”李校堃说。

    李校堃团队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找到了基因编辑制药途径,通过这种途径,他们终于实现仅用15升细菌发酵液就能够提取1克生长因子。这一巨大的技术突破,也让生长因子正式进入生物医药研发阶段。

    创新链条“不断链”

    “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周期很长,我们也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但30多年来,我没有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李校堃说,培育新质生产力,应该鼓励科研人员坚持不懈地探索和深入研究,从而催生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

    科技创新不仅要重视“硬科技”发展,也要重视“软环境”建设。“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整个创新链条‘不断链’,更要完善创新的生态系统。让好的创新种子,在肥沃的土壤中发芽壮大。”李校堃建议。

    驶向智慧医疗蓝海

    “如果将大健康产业比喻成一片蓝海,生长因子所取得的成果,还仅仅是在浩瀚的大海中捞了一把珍珠。”李校堃说。

    未来,他期待数字技术的创新突破带来智慧医疗新体验。“挖掘大量的健康数据和医疗数据,能够揭示疾病的新规律。像运动手环、血压监测仪、医疗设备等,我们拥有广阔的智慧医疗应用场景,用好这些数据,就能够催生新的发明、新的创造。”李校堃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