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国家级
媒体温医
  • 科技日报:基层医疗机构是慢阻肺病防治主战场
  • 作者:李禾    通讯员单位:附属第一医院   编辑:温彬彬   字数:2621   浏览:1626
  • 医生向市民普及慢阻肺病知识,帮助人们提高对慢阻肺病的认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病,是严重影响我国国民健康的公共问题之一,是《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的重点防治疾病。据《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我国有近1亿名慢阻肺病患者,20岁及以上成人慢阻肺病患病率为8.6%,40岁及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13.7%。

    为切实提高公众慢阻肺病知晓率,促进慢阻肺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近日,慢阻肺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2023年度全国启动与培训会在北京召开。作为项目负责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说,相较其他慢病,慢阻肺病在“促防诊控治康”方面短板更为突出,因此国家拿出专项经费支持对慢阻肺病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这是在呼吸疾病领域首次设立的高危人群专项筛查。

    什么是慢阻肺病?该病的致病因素有哪些?我国在慢阻肺病防控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带着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成我国第三大致死疾病

    慢阻肺病是气道或肺泡异常导致的,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一种肺部疾病,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该疾病可以预防和治疗。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全球每年约有300万人患上慢阻肺病。慢阻肺病也是我国第三大致死疾病,年死亡人数超过100万人,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黄晓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慢阻肺病从发病到有明显症状一般要经过5—10年。黄晓颖强调,慢阻肺病是一种高致残性疾病,但在患病初期,患者可能表现为无症状或非特异性症状,等到病情严重时才会被发现,因此慢阻肺病又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早期的慢阻肺病患者会出现慢性咳嗽、咳痰和感染等症状,这样的症状比较常见,容易被误诊为感冒、扁桃腺发炎等。但是随着病情的进展,活动后呼吸困难是慢阻肺病的标志性症状。“慢阻肺病加重后还会引发其他疾病,比如肺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病、心律不齐、呼吸衰竭等。”黄晓颖说。

    慢阻肺病与吸烟、职业粉尘、空气污染、感染等导致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在儿童时期,各种原因所致的肺发育不良或肺功能下降,也可能会导致在成年后患上慢阻肺病。此外,长期吸入二手烟、细颗粒物污染等环境因素,以及遗传因素等也与慢阻肺病发病密切相关。

    “具有慢性呼吸道症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史,暴露在二手烟、粉尘、室内使用污染燃料等危险因素中,儿童期有严重呼吸系统感染,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家族史等,只要满足其中任何一项的人,均可被列为慢阻肺病高危人群。”黄晓颖说,研究还发现,与慢阻肺病最相关的遗传风险因素是导致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的SERPINA1基因突变。“当然这是相当罕见的,还有其他一些遗传变异情况也与肺功能降低、慢阻肺病风险上升相关。”黄晓颖说。

    知晓、诊断和合理治疗率低

    深圳市人民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陈荣昌教授说,作为《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要求重点防治的疾病,慢阻肺病在我国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防控形势极为严峻。

    当前,社会对于慢阻肺病的认知较低,慢阻肺病公众知晓率不足10%,仅有不足3%的慢阻肺病患者知道自己患有慢阻肺病。慢阻肺病的早期症状容易被忽视,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造成较重的危害。临床统计,在我国仅有35%的慢阻肺病患者得到及时诊断,不到25%的患者接受了合理治疗。

    黄晓颖说,慢阻肺病起病隐匿,这给临床早期识别和诊断带来困难,漏诊率和误诊率高。在临床诊疗方面,肺功能检查虽是诊断慢阻肺病的“金标准”,但在我国的应用普及率还有待提高。

    2002年,一项研究对我国159家医疗机构进行调查,发现肺功能检测开展率在三级医院为69.2%,二级医院为23.9%,而一级及未定级医院仅为6.9%。2012年,再次对我国医疗机构进行的调查分析,也得出了与十年前相似的结果。这时,虽然开展肺功能检测项目的医疗机构增多,但仍以三级医院为主,基层医院开展情况欠佳。

    “总体来看,国内进行肺功能检查应用的医疗机构数量少、缺乏相关技术人员的现状,限制了慢阻肺病早期筛查的开展。”黄晓颖说。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海德堡大学、哈佛大学等单位的科学家在《柳叶刀·全球健康》合作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量化了2020年以后的30年内,全球204个国家或地区慢阻肺病对经济发展造成的损失。研究估计,在2020年至2050年间,如果维持现状,不加大对慢阻肺病防控的投入,全球慢阻肺病给宏观经济发展带来的损失为4.3万亿美元。

    全链条防治慢阻肺病

    黄晓颖说,当前,慢阻肺病筛查、防治和管理都面临巨大的压力。加强早期筛查和诊断是科学、合理地防控慢阻肺病的重要手段,不仅可提高诊断率,对患者未来急性加重风险的评估、提高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也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慢阻肺病的筛查和早期诊断也越来越重视。《“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强调,将肺功能检查纳入40岁以上人群常规体检。

    为推动慢阻肺病的分级诊疗,由中日友好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全国呼吸专科联合体联合启动的中国慢阻肺病规范化分级诊疗推广项目已开展3年,涵盖全国29个地市。该项目以地市或区县为单位,整体纳入了基层及二级、三级医疗机构,在各地卫健委支持下,建立慢阻肺病分级诊疗体系和模式,致力于推动慢阻肺病人群的筛查、早期干预和分级管理。

    “慢阻肺病的首诊主要发生在基层,基层是建立慢阻肺病防治体系的重要抓手和主要战场。”陈荣昌指出,应尽快将慢阻肺病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升公众疾病知晓率。同时,亟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呼吸疾病体系建设,督促基层医疗机构配备便携式肺功能仪,迅速普及肺功能检查,同时开展培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预防、诊断、控制、治疗等能力,从而真正实现慢阻肺病防诊治水平的提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吴静说,慢阻肺病的防治是一个全链条,如果总结成10个字的话,就是“防筛诊治康,知行管保控”。“防”是预防,“筛”是筛查,“诊”是诊断,“治”是治疗,“康”是康复,这是最基本的五点。更深入地说,需要“知”,就是要知晓;“行”是要有行动,比如主动去检查;“管”是慢阻肺病不能光靠治,还应加强慢病的健康管理;“保”是医保;“控”是人群的防控。“全链条、全周期的慢阻肺病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系统工程,必须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吴静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