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天刚蒙蒙亮,社区诚信自助小铺便开始了一天的运作,清点物品、打码、装载、整理货架、铺货;傍晚,社区爱心粥房内热气腾腾,一碗碗小粥从这里出发,被送往生病虚弱的同学的床前;夜幕降临,社区自助工作坊中,一把把破旧的雨伞、一双双脱胶的鞋子被整修一新……昼夜更替,寒来暑往,学生社区里同学们相互帮助、传递爱心的画面周而复始上演着,而一件件红马甲忙碌的身影成了最亮丽的风景。同学们亲切地称呼他们为“90后红马甲”。
2012年12月份,不少期末考试结束的同学开始提着大包小包回家过寒假。学校女生多,女生的行李重,从寝室出发到公交站点这段路“很难走”,原社区学生志愿者服务站站长王晶晶感同身受。“于是我们便开展了第一项服务——帮助同学提行李。当时我们几个干部轮流值守580580热线,一有需求便分配任务,30多个志愿者中,谁有空就会立马穿上红马甲将同学从宿舍送到站点,或者从站点接到宿舍。”这也成为不少同学对于社区红马甲最初的印象。
如何为同学提供更多更贴心的服务,成了志愿者们共同关心的话题。围绕社区生活中衣食住行等内容的一次次交流探讨之后,为同学提供便利的学习生活用品采购、为生病的同学提供爱心小粥、为有需要的同学提供自行车修理、衣物缝补……诚信小铺、爱心小粥、自助工作坊等3个系列的服务应运而生。
红马甲仁济学院2013级护理专业的王巧格是诚信小铺的“上货员”,本学期以来,她每周二、五、六3天要值班。“值班当天要早上6点左右起床,7点半之前完成12、13、16、20、21栋楼小铺的第一次上货,下午6点前完成第二次上货,每次上货大概需要1个半小时。”为此,值班前一天的晚上9点钟,她会到各个小铺前登记缺货情况,然后到发货点进行打码和装袋,值班当天下午4点重复同样的工作。看到小铺上的货物被同学们买走,巧格觉得“比自己当老板还有成就感”。楼栋的同学自行挑选零食、文具和生活用品,根据价格标签上的价码,将钱投进自助投款箱中,全过程无人值守。在诚信小铺运营“管理者”、志愿者服务站2站站长杨赛平看来,红马甲们不仅仅是在经营一个小铺,而是在经营一项诚信工程,从内心深处唤醒同学们的诚信意识,并努力将诚信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中,真正树立和坚守自己的诚信观。
初冬的夜里寒意阵阵,社区8号楼二楼“爱心粥房”内却冒着腾腾的热气,一锅锅香甜可口的爱心小粥正在熬制。1个多小时后,红马甲护理学院2013级的蒋青青对照着预约名单,将爱心粥一碗一碗打包好,送到分布在社区各个公寓楼栋因肠胃不适或生病虚弱同学的寝室里。天下着小雨,渗着寒意,同学的一个微笑和一声“谢谢”却让她感觉心里暖暖的。青青微笑着说:“大一的时候,有一次晚上肚子饿了,又不想出门儿,想起对面寝室曾经短信预定过爱心小粥,我就发了信息。没过多久真的有同学把粥端到寝室里来,感动死了。”后来得知爱心小粥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生病或虚弱的同学时,她又有些惭愧。现在一有空,她便会到粥房里转转,主动承担送粥的工作。
理发服务是“90后红马甲”本学期开辟的新项目,红马甲第二临床医学院2013级的颜丽婷则因为这个项目练就了“好手艺”。“我跟着理发店的师傅学了一个多月,从练习梳头、观看师傅理发,到对着假发剪发型,再到后来室友给我当练手的模特,如今已经为10多个同学理过发。”剪刘海是丽婷接到最多的业务,从第一次花了半个多小时、剪了好几遍,到如今不用二十分钟,基本可以一次完工,她坦言,满足感不仅仅在于技艺的提升,更来源于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幸福。提及参加这项服务的初衷,丽婷笑着说道:“之前我听说我们学校有位党员学长免费为同学们理发的故事,而我自己是一名预备党员,用这种方式学习学长的奉献精神,感觉很亲切。”
如今,在“90后红马甲”的默默付出中,诚信小铺累计营业额已破80万元,平均诚信率达到90%,累计送出爱心小粥7600余份,自助服务上万次。他们还在原有服务项目基础上不断拓展,诚信系列中增加了诚信书借阅、诚信雨伞出借、诚信打印服务,爱心系列中增加了爱心捐物、爱心中转站服务,自助工作坊中加入了清洗眼睛、熨烫衣服、维修雨伞、维修手机、维修电脑等服务。除了在固定场所提供对应的服务,本学期开始,红马甲们还设立“周末流动服务站”,为广大同学提供流动服务。
“90后红马甲”队伍从30多人增加到300多人,他们的服务受到了广大同学的一致好评,他们的事迹被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文明网等媒体广泛报道。2014年4月温州市文明办还授予他们“温州好人”奖章。“90后红马甲”也有了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同窗互助项目,学校正逐渐将这一项目与社区学生工作品牌紧密结合,让更多的“90后”们参与其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基本价值标准。“90后红马甲”正努力带动身边的同学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实际行动托起一片信仰的天空,这份信仰关乎诚信、关乎友善、关乎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