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新闻专题 >> 美丽温医(温医要闻)
新闻专题
  •  默默无闻却掷地有声的青年科学家鲁新成
  • 作者:姜小玲   来源:新闻中心   编辑:小玲   浏览:13022
  •     他,没有成叠的奖状与证书;他,没有担当耀眼的领导职务,甚至不是博导,更没有递给笔者一张印有一大串学术头衔的名片……但是,他却始终紧跟国际学术前沿,默默从事国际领先的学术研究——人类疾病特别是肿瘤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上个世纪90年代,他师从中国首批青霉素的研制者和命名者樊庆笙攻读博士;曾在美国知名大学担任访问学者并做博士后研究多年,但深受樊庆笙老师爱国主义精神的影响,最终于2007年毅然回国工作。

    他,就是根据国际通用的PIPrincipalInvestigator,以课题负责人为核心的人才队伍配置模式)运行的我校基因组医学研究院的青年科学家鲁新成,一个出生于1970年却自称为“老派学者”的海归。

    “试验田里”(PI管理体制)第一人

    鲁新成是第一个来到基因组医学研究院的PI,也是目前该院第一个完成签约任务的PI

    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科的发展趋势,在全国同类高等院校中较早成立的我校基因组医学研究院,位于学院路校区寂静的图书馆大楼二楼2008年,为致力于打造一所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基因组医学研究院,学校领导班子打破习惯思维,放眼全球,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杂志美国《科学》和英国《自然》杂志上刊登招聘广告,招聘世界顶级基因方面专家,最终招聘3位具有临床知识或经验、能用国际上医学科研最新技术解决医学问题的青年才俊。2009322日,基因组医学研究院正式成立。正是在此背景下,鲁新成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来到温州,率先加入温州医科大学基因组医学研究院,担任研究组长(PI),至今已经五载。

    回想起研究院的初创时期,鲁新成充满感慨,他说可谓用“白手起家”、“千难万苦”来形容。现在的实验室,当初他来时地板尚未铺上,地上还有泥巴。于是新建实验室;搞设计、招助手;甚至买台子、柜子之类的琐事,他都要一一亲历而为。直至八九个月后,他才做出第一个实验……真可谓万事开头难!

    鲁新成在温医PI制这片试验田里摸着石头过河,最初也是跌跌撞撞,历经波折。5年后的今天,其课题组克服了重重困难,率先完成了既定的科研任务,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在国际知名科学杂志发表SCI论文14篇,其中以课题组成员为第一/通讯作者署名发表论文共5篇,影响因子之和超过30分。课题组还获得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2项择优资助项目,并在国家973项目中担任学术骨干。尤其是去年12月鲁新成课题组发现了肠癌中一种新的Wnt信号反馈机制,既对Wnt信号通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人类肠癌诊断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其研究工作全部在我校完成,取得突破性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影响因子10.02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还获得一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提到肠癌研究,鲁新成表示,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做得水平很高,很透彻,他无疑是在和世界最顶级的科学家竞争。当初,甚至连他的美国老师都说他“根本做不成功”。国内很多学者,研究做到一半就开始放弃。但鲁新成知难而上,因为他有着这份勇气,更有着一份自信。

    为科研拼搏,致神经性耳聋

     “科研对于我而言,它是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鲁新成是这样理解科研的,职业只是谋生的手段,而事业更多的是精神的追求。为了事业,就要有所牺牲,不能急功近利。5 年来,他心无旁骛,全身心地投入科研,默默耕耘,呕心沥血;1365天中,超过300天都在潜心做研究;5年里,他没有担任任何社会职务,没有任何不必要的社交应酬,甚至于没有去过国外一次。他说,科学研究就是需要潜心,耐得住寂寞,排除一切干扰。但也并非是闭关自守,闭门造车,而是要自始至终紧跟国际学术前沿,为此鲁新成长期与美国杜克大学的王小凡教授、凯斯西储大学的罗广彬教授等世界一流的科学家进行合作。

    科研是艰苦的,一个实验往往要不厌其烦地重复做几十次,一篇投至世界顶级学术杂志的论文甚至要修改20个版本;同时科研也有其内在规律可循,研究人员要有敏捷的思维,善于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从问题中找出解决的方法,有时,还需要有灵感的激发。一次,学生在实验中遇到一个关键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苦思冥想多日,一天夜深人静时,鲁新成突然茅塞顿开,醍醐灌顶,想出了解决的方法。为了捕捉这瞬间的录感,不打扰学生睡眠,他急忙将想法录音下来,第二天再指导学生。

    在肠癌研究的关键阶段,仅有的两个女助手皆因高龄怀孕需要保胎,暂停工作分别长达半年与一年之久,他不得不一人干三个人的活。最终因劳累过度,压力过大,致左耳突发神经性耳聋。一边是难以治愈的顽疾亟待有效治疗,一边是已投稿的研究论文急需补充关键实验数据……痛苦与无奈之下,鲁新成自费将他以前已毕业的学生从上海聘至温州,连续三个月加班加点地做实验;同时他辗转温州与上海两地多家医院进行断断续续的治疗,先后在医院躺了30多天。他边工作边治疗,以至于神经性耳聋未能得到有效根治,留下后遗症,至今每个晚上入睡前,左耳都会有嗡嗡的鸣叫声,严重影响睡眠与生活质量。

    作为一个科学研究人员,他有着对科研本身的虔诚,更有着对责任的担当。他说,他当时就是想憋着一口气在合同期内完成既定的任务——这就是鲁新成为学术成功而付出的健康代价,也是他践行契约精神的一种体现。


    鲁新成在实验室里指导学生

    行为世范,以培养学生为已任

    诚如鲁新成自己所言,他是一个老派的学者,不计个人名利与得失,怀着一颗敬畏的心,真正将科研当作事业来做;他尊师重教,行为师范,以自己的德高望重的恩师为荣,更以自己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为已任,为荣耀。

    鲁新成对科研的认识与态度受益于他的博导樊庆笙。樊庆笙曾冒着二战的炮火从美国将菌种带回中国,并在当年制造了青霉素,服务于中国的抗日战争。樊庆笙一生淡泊,不事张扬,直至去世,他的后人才知晓他的这段辉煌历史……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鲁新成说当年他在美国呆了那么多年,压根儿就没想过要留在美国,就是受樊庆笙耳濡目染,学成回国后,报效祖国,并培养出几个有出息的学生真正地从事科学工作。

    无论做人还是做学问,鲁新成都深受樊庆笙老师的影响,同时他也在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研究生入学的第一课,他就让学生读两本关于樊庆笙的书籍,向学生传授樊庆笙强烈的爱国精神与严谨治学的态度。他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格外注意细节,每一次实验结束,他都严格要求学生将实验室整理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他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就是:细节决定成败,决定命运。科学研究就必须严谨、细致,容不得不丝马虎和侥幸。

    5年里,他牺牲天伦之乐,没有亲历幼女16周岁的成长,却见证了每个研究生的成长过程,如今,他培养出的9个硕士毕业生,大多在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我国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或攻读博士,或继续从事科研工作。今年,一个学生就职于在同类机构中实力排列首位的北京生命科学院,另有一个学生即将去德国攻读博士。

    谈到学生的去向,鲁新成如数家珍,眉宇间充满自豪。

    在学生眼里,鲁新成是一个可敬可亲的好老师。他的办公室里挂着毕业学生集体送他的龙泉宝剑,上面镌刻着“一代宗师”4个字。鲁新成谦虚地说:“我自然比不了我的恩师——真正的一代宗师樊庆笙,学生的称谓是溢美之辞,但也是在警示、鼓励着我向大师看齐,以他们为榜样,在科研的道路上永远孜孜以求。”  


    鲁新成与学生们在论文答辩会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