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领导瞿佳、李校堃等与周健博士家人(右侧)在周健铜像前合影
“儿子,我来看你了。”5月25日下午,年过九旬的母亲来到矗立在医大校园的周健博士铜像前,与家人们一同驻足追思。随后,在校领导瞿佳、李校堃等陪同下,他们与周健生前的同学、同事、合作伙伴,以及周健奖学金获得者和即将前往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周健实验室学习的同学们在同心楼四楼会议室座谈,共同纪念温医的这位杰出校友。
研制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癌症疫苗,为千百万女性带去福音
座谈会开始前,HPV 宫颈癌疫苗公益短片《第一缕阳光》讲述了中国科学家周健和宫颈癌疫苗研发的故事:
宫颈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全球女性肿瘤第二位,被称为“危害女性健康的杀手”。上世纪70年代,科学家发现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导致宫颈癌的“元凶”。但是,知道了病因,去寻找解决办法,仍然是一个艰辛的历程。
1982年本科毕业于温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后,周健对HPV的分子生物学产生了兴趣,并在1984年浙医大读硕士期间,开始HPV的研究,随后他通过在河南、北京、英国剑桥等地继续求学,成为该领域的专家。1990年,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免疫与癌症研究中心主任伊恩·弗雷泽教授的力邀下,周健和夫人孙小依前往昆士兰,研究人工合成HPV疫苗。
1991年,周健和弗雷泽利用重组DNA技术人工合成了HPV的病毒样颗粒,并比美国早一年申请了此项专利。1999年3月19日,当其研究成果Gardasil(佳达修)疫苗全面开始临床试验时,42岁的周健积劳成疾突发肝病英年早逝。
在周健的研究成果基础上,2005年底默克公司研制成功宫颈癌疫苗并于2006年6月在美国、墨西哥和澳大利亚上市。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Kevin Rudd)在周健的纪念文集中亲笔作序,向合作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预防宫颈癌疫苗的周健博士表示崇高敬意,称赞他“使全世界千百万妇女包括200万以上的澳大利亚妇女得以受益”。
周健博士(右)与伊恩·弗雷泽教授
成功源于他在母校“像海绵一般汲取知识”
周健是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统一招生制度后,温医招收的第一届学生。大学五年间,他和其他同学一样刻苦学习,但同学们觉得他更重视英语的学习。他买了无线电元器件将自己的收音机改装,接收到“美国之音”,并坚持每天早晨6点收听学习,雷打不动。谈起对于丈夫的最初印象,同为温医77级的孙小依记忆犹新:“他每天拿着收音机在操场上听英语,而且一听就是很久。”学校操场的角落、大教室旁的空地时常能见到他专心致志学英语的身影。为了学好英语,他几乎每个周末都步行去温州第一百货公司,跟着货架上的电视机学习英语节目。
“我2002年去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周健实验室进修时,经常听到实验室里的人谈起周健,说他勤奋的故事,说他对于科研的执着和追求。其实,他在母校时一直如此。”他的同学、我校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喉科主任陈波蓓回忆说。在周健的纪念文章《永远活着的周健》中,陈波蓓写道:“一次上药理实验课,老师讲解尼古丁的毒理作用时,拿来一包香烟去熏关在笼子里的一只小老鼠,但实验没有成功。老师接着讲课中的其他内容,后来发现那包香烟没有了,原来是周健拿去把小老鼠熏死并做了解剖。他告诉同学,他就是想知道小老鼠中毒后血液的颜色是否改变。直到后来他在实验室里度过了他的大半生,将最美好的光阴都献给了他热爱的科学实验。”
温医学习生涯中养成的勤奋与刻苦在他今后的日子中一直延续着。1987年冬,为了去听丈夫在河南医科大学的博士论文答辩,孙小依带着两个月大的孩子来到郑州。在郑州火车站刺骨的寒风中,她简直认不出眼前的丈夫:“他就这么细细条条的,穿着棉大衣,在风中摇着。”答辩结束,她才从别人口中得知,周健为了准备答辩,连续3个星期不出实验室,每顿都是方便面加大白菜。
“周健对于科学的不断进取,也经常鼓励、鞭策着我,每当我为一点成绩洋洋得意时,我就会想到周健,想到我们的楷模。”周健的谦虚和执着给他的同学、我校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主任张筱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周健(后排中)在温医的毕业合影
赤子情深,反哺母校
从温医毕业后,周健又先后在浙江医科大学、河南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博士后,但不论在哪里,他都以自己是一名温医毕业生而自豪,他曾对当年的同学和室友瞿佳说,温医的5年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时间也是最长的。后来到了国外,到了美国和澳洲,他都没有忘记母校,他一直想尽自己的能力为母校做些事情。
1994年,得知时任温州医学院副院长瞿佳在美国波士顿学习,周健主动联系上对方,并寄送了往返于波士顿和芝加哥的机票。“几天的时间我们一直在讨论如何帮助母校开展科研,每天晚上我们都聊到两三点钟,甚至更晚。”回想当年的岁月,瞿佳历历在目。“可以说,温州医科大学许多科研的起步,跟那个时候周健的帮助和指导是分不开的,尤其是他的一些理念和想法,特别有高度,很有国际眼光。”
1997年,周健带着伊恩·弗雷泽教授来温,促成了温医与昆士兰大学免疫与癌症研究所的合作。作为最早与周健接触的科研人员之一,我校分子病毒与免疫研究所所长张丽芳由于参加浙江大学硕士论文答辩而未能赶到座谈会现场,除了表达惋惜,她还向记者透露了当时的一些情景。“那时学校的老师主要任务是教学,科研条件很差,学术氛围也不是很浓厚。周健与我们合作进行HPV在温州地区感染和预防的研究,可以说是为我们雪中送炭。”为了能让她们尽快进入该领域的研究,周健从美国寄来了研究所需的试剂、最新的研究文献等。对于儿子的这一举动,满头银发的母亲记忆犹新:“在国外,他什么好的都不舍得吃,把省下来的钱买试剂寄回学校。他就是这么爱他的母校温医。”
在周健的支持和帮助下,随后几年里我校与昆士兰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在科研、学者交流、学生互换等方面开展了深入广泛的合作。学校在HPV致癌机制及防治疫苗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HPV感染及其预防的研究”等合作项目获得了WHO(国际抗癌联盟)和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研究成果曾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等多个奖项,并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到目前为止,两校开启的学生学者互换项目,共有22位昆士兰大学学生和28位温州医科大学医生及学生参与。今年7月,我校预计将有8位学生赴昆士兰大学开展暑期科研项目。从国际合作处、港澳台办了解到,去年4月,由周健纪念基金出资在我校设立的周健博士纪念奖学金,将从2013年开始,计划八年内选拔资助两位优秀的研究生到昆士兰大学攻读博士项目(4年一位学生)。
90年代周健(前排右4)促成母校与昆士兰大学合作留影
继往开来,将未尽的光荣事业推向明天
“有周健这样杰出的校友,是我们莫大的荣幸,只要说到周健,崇敬之心便油然而生。周健是我们最好的标杆。”“今天,我们在这里缅怀周健,我们要努力学习他的精神,发扬光大他未尽的事业,让师生沿着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把各项工作做好。”座谈会上,瞿佳号召师生以周健为榜样努力前进。
同为科学人的李校堃则表示:“周健是我们学校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他的精神正影响着无数温医人。”“周健”两个字像一团会燎原的火,激励着我们的学生追求人类的科学事业;像浩瀚宇宙中最璀璨的星,为年轻人照亮未来;像涓涓溪流,汇聚成江河奔向大海,追求科学的明天……
对于前辈,青年学子充满崇敬和感激。第一临床医学院内科学专业研究生三年级的陈潇说:“今天的座谈,让我更加了解到周健博士对于我们学校、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贡献。他锲而不舍、勤奋、执着、认真、精益求精的精神,带给我们更多深远的影响。他对于周围人无私的关怀和大爱的精神,对我们有很多的启发。我们也应该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身边的人。”同样即将前往昆士兰大学周健实验室学习的研究生陈柯扬则表示,要珍惜母校和周健博士等提供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用实际成绩回馈社会。
“要让周健的精神激励年轻人热爱科学,你们下一代肩负着更大的重任。希望你们站在周健的肩膀上,不断努力前进,取得更大的成就。”座谈中,孙小依不时转过身鼓励坐在旁边的年轻学子。座谈会行将结束,周健博士的母亲和夫人亲手将周健博士的纪念文集《英才济苍生——宫颈癌疫苗发明者周健博士》赠送给青年学子,鼓励他们不断发扬科学精神,努力开创科学事业的明天。
HPV疫苗自2006年上市以来,截至2014年2月,已在132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接种超过1.44亿剂次。今年4月,中国女性宫颈健康促进计划——贝壳行动2014年妇女“两癌”防治论坛举行,HPV疫苗在中国的上市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我希望儿子的研究成果能够尽早用在中国同胞身上。”“当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女性朋友们能免于宫颈癌的病痛,我想,周健在天之灵也会感到欣慰。”座谈会上,周健博士的亲人以及同学们都表达了这个美好的愿望……
周健博士家人为青年学子赠书
几天来,记者翻看了周健博士的诸多事迹材料,采访了许多与周健博士有过接触的人,也亲历了周健博士家人此次温医之行。点点滴滴的感人事迹,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健博士的形象也反复在记者脑海中涌现:一名优秀的学生、同学、同事、师长、科学家,一位孝顺的儿子、体贴的丈夫、可敬的父亲……
校领导瞿佳、李校堃等将周健博士的铜像赠送给周健博士家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