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温医要闻
温医要闻
  • 兔年春节,他给别人带去了生的希望
  • 第二临床医学院郑科科成为温州首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在校大学生
  • 作者:万军   供稿单位:第二临床医学院   编辑:梁洁华   浏览:5359
  • 郑科科从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手中接过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

    采集完造血干细胞后与学院党委副书记阮积晨老师合影。

     

     

        正月初九,当别人还在走亲访友,热闹过春节的时候,温州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08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郑科科却独自一人住进了省中医院,为在北京治疗白血病的11岁小女孩捐献造血干细胞做准备。215上午,医生从连续打了四天动员剂的郑科科体内成功采集造血干细胞,由省红十字会的志愿者送往北京,并于当晚输入患者体内。据悉,这是温州首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在校大学生。

     

        初配成功,“运气”不错

        今年23岁的郑科科中等个头,精干的身体,亲切的笑容,自如的谈吐,给人的印象很阳光很自信。

        20094月的一天,郑科科路过校园里招募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活动现场,还是大一生的他本着“能助人就可行”的心态,报了名,留下了资料和联系方式。捐献血样时,专家的讲座让他明白了“配型成功率只有几万甚至几十万分之一”,能不能帮到人还属“运气”。

        201011月,省红十字会电话通知他:“和北京的一位患者初配成功了,你愿不愿意捐献?”“可以说我当时的运气不错。”郑科科语气轻松地回忆起当时听到消息后的愉快心情。当时,对捐献干细胞相关知识了解不是很深的他,查阅了很多资料,加上以前参加过学院杏林青年志愿服务社组织的相关宣传活动,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方法为“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与献血、特别是与献机采成分血极为相似,早已不是以前的“钻骨取髓”了,很多同学都愿意通过这种方式去帮助别人,所以,他对于捐献已 “胸有成竹”。

     

        说服父母,做好准备

        真的要捐献了,虽然知道自己是成年人,可以决定是否捐献,但父母应该知道,何况有关捐献的检查和时间都在春节前后。

        “能救人是好事,你要去就去吧。”养鸭的爸爸,虽然没什么文化,一听儿子提起,就对儿子的做法爽快地选择了支持,“相信科学,相信医生,应该没有安全问题。”倒是妈妈,非常地担心,捐献对儿子身体会不会造成伤害?郑科科耐心地开导:“跟献血一样,没有什么危险,通俗地说,就是把有用的拿走,不用的还给我。”他用在学校两年多学到的医学知识和平时参加过的相关活动及新闻中报道的鲜活例子,把妈妈给说服了。

        经过高分辨、体检等一系列严格检测程序后,完全符合捐献条件的郑科科进入了实际采集阶段。

     

        生命火种,传递北京

        按原计划,郑科科将在开学后被安排在温州采集。然而北京患者病情不稳定,需要尽早手术,省红十字会和郑科科沟通后,把采集时间定在了215

        爸爸忙,妈妈又晕车,郑科科正月初九独自一人从宁波老家赶到了省中医院,接受检查和连续四天的动员剂注射。虽然亲友不在身边,但学院老师的关心慰问,同学的电话短信支持,让郑科科觉得并不孤单。为有一个好的精神和身体状态,他选择尽量呆在病房,并且坚持每天早睡早起。

        2月15上午,专程从温州赶到杭州的第二临床医学院党总支阮积晨副书记和学工办老师,早早地来到医院陪伴他,让他十分感动。九点半,郑科科开始接受造血干细胞采集。由于年轻健康,采集非常顺利,两个半小时就完成了。下午四点,省红十字会的志愿者带着郑科科生命的火种前往北京医院,当晚就输入了患者体内

        仍住医院的郑科科在晚上九点半等到了不再进行第二次采集的通知。按照这样的安排,他明天出院后,将回宁波老家稍作调整,在21日前就赶回学校上课了。

        能捐献也许是运气,去捐献却不是偶然,郑科科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行为,与学校的生命教育是分不开的。阮积晨老师告诉记者,学校不仅开设了医学伦理学等相关课程,开展了以“珍爱生命·团队生存·质量生活”为主题的三生教育,还经常组织学生进行造血干细胞活动宣传,并和温州市红十字会进行了良好的合作。据了解,目前,中华骨髓库浙江分库捐献名单中有1232人是在温大学生,其中温医学子就有900多。

        一次无私的奉献点燃了他人生的希望。这个寒假,这个兔年春节,给郑科科留下了非常有意义又难忘的一段经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