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起刚刚从自己身体里抽取的100ml造血干细胞,年轻的大学生郑科科微笑的脸庞,比昨日杭州的冬日阳光还要灿烂(如图)。
这份“生命的种子”将在几个小时后,送往北京市道培医院,输入一位11岁的白血病女孩体内。
这个温州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的大三学生说,自己正计划考研,血液肿瘤的研究正是他考虑的研究方向之一,“没想到,还没开始学习,就先体验了一次。”
2009年4月,郑科科路过校园里招募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活动现场,本着“能助人就可行”的心态,“顺便”报了个名,留下了资料和联系方式。捐献血样时,专家的讲座让他明白了“配型成功率只有几万甚至几十万分之一”,能不能帮到人还属“运气”。
2010年11月,浙江省红十字会电话通知他:“和北京的一位患者初配成功了,你愿不愿意捐献?”郑科科近乎惊喜,“运气不错!”
可妈妈有点担心:“是捐骨髓吗?会对身体有伤害吧?我不同意!”对捐献干细胞相关知识了解并不多的他,翻课本、上图书馆查资料,然后告诉妈妈:“跟献血一样,没有什么危险,通俗地说,就是把有用的拿走,不用的还给我。”妈妈放心了:“你是学医的,听你的!”
经过高分辨、体检等一系列严格检测程序后,
“感觉很好!”昨天中午,在结束造血干细胞捐献后没多久,郑科科举杯告诉记者:“就和献成分血差不多!”
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副主任季云松告诉记者,郑科科已经是浙江省今年第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去年,浙江有25人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相对于中华骨髓库浙江分库的人数来说,这个比例已经很高了。一方面,和入库时的细致准备有关,另一方面,浙江的捐献者主要是学生、公务员和医务人员,他们对干细胞捐献有了解,也更愿意捐献。”
据悉,温州医学院杏林志愿服务社和温州市红十字会有着良好的合作传统,早在2008年就合作开展了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调查问卷和宣传活动,并共同举办了大型“造血干细胞捐献”活动,当时就有590名学生进入中华骨髓库浙江分库捐献名单。
原文链接——钱江晚报:
中新网:
中青在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