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温医要闻
温医要闻
  • 附一院用血管介入抢救动脉破裂伤者获成功
  • 作者:刘扬波   供稿单位:附属一院   编辑:叶少芳   浏览:2958
  • 近日,附一院骨科、血管外科、胸外科、介入科、超声影像科、麻醉科等六科室携手合作,在千钧一发之际通过DSA血管支架技术,将一全身被毛竹刺伤、右锁骨下动脉破裂的伤者成功抢救。

    半个月前,在浙闽交界分水关一带,一辆满载毛竹的拖拉机停在路中,驾驶摩托车的陈先生因躲避不及,被锋利的竹竿刺破前胸,右臂当即失去知觉。经当地医院诊断,伤者创伤部位特殊,实施手术存在极大的风险,需立即转往大医院治疗。当天深夜,先生被送至附一院。  经医生诊断发现,伤者两处被竹竿刺得比较深的伤口刚好位于右侧锁骨(肩膀附近)下方。其中一处伤及到锁骨下动脉血管,导致血管损失,右侧胸壁大量皮下血肿,创口不断渗血,出现了失血性休克,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必需马上进行手术抢救。

    由于病例十分罕见,当夜医院就紧急召集了包括骨科、血管外科、胸外科、介入科、超声影像科、麻醉科等六个科室的专家进行了急救大会诊。专家们一致认为,此血管的“破口”位于锁骨与肋骨的交叉位置,就是开了胸腔或者拆了挡住的几块骨头,都不能看见破损血管,显微缝合的难度极高。同时,该处动脉的压力非常高,一旦开放创口,生命顿时危在旦夕。紧急关头,决定使用通常治疗动脉瘤手术的血管介入手段,也就是借助特殊的手术仪器,以病人的血管为路径,当到达血管破裂部位时,仪器将打开类似“小伞”的装置,鼓起的“伞面”便填补血管上的“缺口”,实现血管修补。可这种手术必须依赖特定的设备,而当时病人情况危急,容不得“转战”,骨科病房中可移动的C臂透视机就成了临时的介入手术装备,派上了用场。

    经过近4个小时的手术,先生破裂的血管被“补”上了,而手术的创口仅是右臂上一个小孔。据了解,锁骨下动脉破裂病例在国内非常罕见,传统的治疗办法是开刀治疗,不仅创口大、死亡率高,而且即使患者存活,手臂易因坏死而截肢或因供血不足而冰凉。而先生不仅脱离了生命危险,手臂也将和以前无异,再过几天就能顺利出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