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对一个人何其珍贵;17年,对短暂的一生何其宝贵。因缘际会,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冯雪松,用17年的青春,对一位25岁便“消失不见”的人,进行着一场“没有结局的寻找”。他寻找的主人公,叫方大曾,笔名“小方”,是报道“卢沟桥事变”第一人,在当时其摄影作品已经显现国际水准,堪称“中国的罗伯特·卡帕”。1937年,25岁的方大曾在河北蠡县发出最后一篇报道《平汉线北段的变化》后便消失了,至今杳无音讯。两位年轻的新闻工作者,相隔了65年,却在历史的安排下,站在了一起。
近日,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冯雪松做客瓯越大讲堂,与我校师生一起追寻中国战地记者的先驱、杰出的摄影家方大曾的足迹,讲述一个记录者和被记录者的故事。
讲座以一段视频《等着我》引入,该片介绍了方大曾作为优秀战地记者的经历,以及冯学松在这过程中将起初的好奇化为责任与使命的心路历程。片中讲道:“我们去追问历史,不是为了给历史一个答案,而是为了告诉在座的每一个人,这种抗战精神和爱国情怀依然存在。”视频里历史的辛酸与追寻者的坚持感动了在场的师生,一些同学不禁流下了眼泪。冯雪松用图文穿插的方式讲述方大曾先生的故事以及他寻找方大曾的故事。冯雪松将方大曾当作了自己的一位家人,把寻找的过程比喻为“不断地张贴寻人启事”。
旧照片、旧报纸、旧传真、旧文件……17年来,冯雪松沿着方大曾曾经走过的路一路追寻,数次往返于保定、石家庄、太原、大同、蠡县……4000多公里的行程,冯雪松一直追寻着方大曾的身影,此间辛酸和劳累让他感叹方大曾先生的爱国与敬业精神。动荡的年代、有着人文关怀的进步青年、照片中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的样子、战场的真情实景、老人最后的愿望……历史的沉重令在座师生不禁感叹如今生活的来之不易。80年前的方大曾以镜头、作品展示家国情怀,80年后的今天,冯雪松以“校园行”的形式传承这种精神,两代记者实现了“隔空对话”,这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未来的启示。讲座尾声,冯雪松老师说,寻找方大曾是他职业生涯永远的主题,他也希望同学们能继承方大曾精神,用实际行动加入到寻找方大曾的队伍中。
在来访我校期间,冯雪松被聘为我校客座教授,校长吕帆出席敦聘仪式,并为其颁发证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