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省级
媒体温医
  • 浙江教育报头版:千方百计绘就就业“春耕图” ——2024届浙江高校毕业生春季就业工作观察
  • 作者:童抒雯    通讯员单位:学生工作部、学生处   编辑:姚君蕙 温彬彬   字数:2828   浏览:1046

  • 浙大城市学院2024届毕业生春季招聘会现场吸引不少学生驻足咨询(学校供图)


    图为浙江省医药健康类专场招聘会暨温州医科大学2024届毕业生春季招聘会现场。
    (本报通讯员 白津庆 摄)

    编者按:大学生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重视,人民群众关切的重大课题。眼下,正值春季招聘关键期。本报即日起推出《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栏目,关注省内各地、各高校在全力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方面的有力实招和精准之策,敬请关注。

    2024年“春招”开始了。

    据统计,202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达到1187万人,较2023年增加2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教育部日前印发通知,提出要以“供需适配强服务”,打赢这场2024届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的“攻坚战”。

    我省高校如何帮助毕业生应对求职道路上的诸多挑战,在就业大关前如何抢时间、强助力?本报记者近日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技术加持,人岗精准匹配

    “企业的薪资待遇、岗位要求和办公地址都有显示,挺方便的。”在杭州师范大学每周三举行的学科专场招聘会上,学生郭玉正在一台数字求职机前筛选着心仪的岗位。学数学专业的她先是选择了“数学学院”查看职位,一番筛选后定下心仪的岗位,随后刷脸投递简历,很快企业方就会收到求职者的信息,整个过程简单便捷。

    在杭师大今年举办的招聘会上,这类数字求职机已经成了学生的“新宠”。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杨迪介绍,相比传统大海捞针式的求职方式,“数字求职机不仅提高了毕业生的求职效率,更重要的是能精准地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选择往往都是双向的。毕业生在选择“东家”的同时,“东家”也有自己的准入标准。“相比学历,用人单位更在意的是求职者与岗位的匹配度,专业能力、情商和性格都是考量的因素。”某中学负责招聘的教师如是说。

    在当下“就业难”的语境中,如何帮助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实现精准对接?在近期的春季招聘会上,各大高校都使出了浑身解数。

    在杭师大,每周三下午举办学科专场招聘会已成为学校的固定动作。学校根据各门学科的专业特色,分门别类,开设数字经济类、教育培训类、生命医药类、卫生健康类等专场,就是为了精准对接校企资源,特别是行业内一些“专精特新”企业资源。

    杨迪做过比较,虽然单场招聘会的规模不及大而全的综合招聘会,“但这样的招聘会针对性更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匹配度高,从效果来说还是很好的”。据介绍,杭师大的学科专场招聘会已连续开展3年,累计举办近90场,提供岗位9万余个,3000余名学生在招聘会上达成就业意向。

    在精准对接资源上,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今年也推出了一站式就业服务系统。除了联手相关平台为毕业生提供万余个就业岗位并精准匹配,该系统还依托百度文心一言AI大模型等,提供AI简历修改、AI模拟笔试和面试,以及求职、考公考编课程等。杭电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叶琛琰介绍,打造这一系统的初衷,是帮助毕业生提升就业竞争力,促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有效对接。

    挖掘潜力,“访企拓岗”双向奔赴

    在今年的毕业生大军里,李博宇是幸运的。去年11月,他参加了浙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专门为毕业生组织的“职场体验行”活动。体验日当天,他发现企业的岗位与自己所学的专业很匹配,也是兴趣所在,于是,当即投递了简历。经过几轮笔试和面试,李博宇最终收到了企业抛出的橄榄枝。

    浙理工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处长梁琳介绍,从1月至今,学校已经开展了20多次“访企拓岗”专项行动,调研了近50家省内外人社部门和重点企业,签署了10份校地企合作协议。频频走动的背后,是学校力促打开毕业生就业渠道的决心。“一方面引入了更多的优质岗位,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梁琳认为,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与社会实际需求相契合,“只有当人才培养能更好地匹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时,毕业生的就业力增强,高校才能为国家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走出去,更要引进来。3月13日,全省规模最大的春季校园招聘会在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举办。据介绍,此次招聘会引入企业70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超1.9万个,现场投递简历超5万份,达成初步意向3000余人次。

    在招聘会现场,“雇主品牌联盟”企业招聘专区前吸引了不少毕业生驻足咨询。据了解,“雇主品牌联盟”是浙工大遴选优质企业,邀请地方人社部门指导支持,共同建设的校企地就业创业合作共同体。2017年成立至今,联盟成员已扩充到160多家。据统计,近年来,该校近三分之一的毕业生从“雇主品牌联盟”企业获得了优质就业岗位。

    此次招聘会上有近70%的岗位与新质生产力和未来产业相关。“企业对这类人才求贤若渴,而毕业生对这类岗位的求职欲望也有增强。”浙工大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叶圣涛告诉记者,学校不仅要为毕业生提供求职时的“最优解”,更要让毕业生的才华和专业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

    完善服务,“量体裁衣”贴心指导

    精致的妆容配上正式的服装,为了能给用人单位留下好印象,杭师大人文学院大四学生木子(化名)在面试前做了充分准备。

    原本就读医学专业的她在大二时选择转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原因很简单,“我更喜欢现在的专业”。眼下,站在人生下一站的路口,木子坦言有压力,但不会给自己设限,也不排斥改变赛道,有机会都可以尝试。

    在浙江科技大学的春季校园招聘会上,来自学校艺术设计与服装学院的大四学生小狄一口气准备了4种简历。他事先在网上了解到意向企业和岗位的需求,并在制作简历时有所区别,为的就是能在招聘会现场做到精准投递。不到1小时,小狄已经投出了5份简历,也收到了企业的面试邀约。

    通往职场的路上,总是裹挟着竞争、压力和不确定。木子和小狄的情况也并非个例。好在,挑战和机遇总是同时出现。毕业生正在努力调整,转变就业观念,开拓求职渠道。

    记者发现,各大高校的招聘会现场都设置了招聘服务、就业指导等专区,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咨询、简历制作、面试技巧、职业生涯规划等指导服务,以增强求职者的信心,提升求职者的就业能力。

    “当前毕业生群体中存在一些职业规划不清晰的问题。”叶圣涛认为,要解决毕业生认知错配的问题,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和就业观,需要学校、社会、企业形成合力,最终让每一个毕业生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

    梁琳从事指导学生生涯规划工作已有20多个年头。梁琳告诉记者,原先,就业指导教师还需要“主动出击”,这两年,招聘会上主动前来咨询和“问诊”的学生越来越多,“事实上,学生对就业指导和规划的需求很大”。谈及当下出现的“慢就业”情况,梁琳表示,一部分学生选择“慢就业”,是因为发现自己的职业期望与现实有落差,而选择用另一种方式去躲避。

    如何帮助学生找到适配度高的就业岗位?梁琳认为,毕业生不仅需要“向内看”,更需要“向外看”,“听听自己的内心诉求,勇敢踏出去,看看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发展平台是什么,结合自身实际进行适当的目标调适。与此同时,高校要做好精细化和个体化的就业引导和服务,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行业发展趋势,找准自我定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