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省级
媒体温医
  • 浙江教育报:温医大:接力行走在高原的思政课
  • 作者:刘丹丹    通讯员单位:眼视光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   编辑:高拓   字数:2643   浏览:3057
  • “我今年一定要抢到!”最近,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学生们讨论最多的话题是“抢名额”。原来,今年“川藏青高原光明行”暑假公益活动就要启动了,这是该项目的第十个年头。

    到底是何种魅力吸引学生们如此踊跃?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走进温州医科大学一探究竟。

    从67台到1025台

    “百分百投入时,世界就会给你让路!”

    洪亮的嗓音、干练的短发、昂扬的神态,初见陈洁是在晚上7点,此时她刚结束一个会议,脸上没有丝毫倦态。作为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党委副书记,陈洁是“光明行”的发起人和见证人。

    “我后悔没有早点来,如果早20年来这里,我的人生会大不同。”回忆起2012年第一次参加“光明行”,陈洁难掩激动。那是她第一次到海拔4300米的高原,20人的团队从西宁出发,穿越戈壁,翻过雪山,走过青海玛多、久治,第一次知道“高反”有多可怕。

    “我们的队员经常是剧烈呕吐完再回到工作岗位,拿起手术刀的那一刻,就能打起100分精神,这就是信念的力量。”令陈洁错愕的是,由于地广人稀,加上夏天藏族群众忙于农活,十几天的时间里,他们只做了67台手术。“我们要做更多的手术!”“我要带更多学生来!”第一次“光明行”结束时,这两个念头清晰地印刻在陈洁的脑海里。

    回到温州,陈洁马上行动起来。“你设想做多少台手术?”听完陈洁的汇报,时任温医大副校长吕帆教授抛出了一个问题。“我想做1000台!”陈洁没想到自己脱口而出的这个数字立马得到了认同,吕帆即刻点头:“我们可以的。”这样的信念正是他们团队挑战极限的开端。

    在学校的支持和社会力量的帮助下,2013年“光明行”公益医疗项目正式启动。一个200多人的团队驱车5天5夜从温州来到四川色达县,寻找藏族群众集中点。车子开到半路油箱干了,得走两个小时去找油;泥石流塌方,河水中的汽车残骸触目惊心;一台手术断了5次电;医疗设备出现“高反”停止工作……一路走来,他们困难重重。

    “当看到他们热切的眼神时,一切都值了。”有位藏族年轻人为了让母亲获得一次筛查机会,用平板车拉着母亲走了好几天来到筛查点,那双磨破的脚震撼了陈洁的心。

    同时,陈洁也实现了带学生来的心愿,2013年的“光明行”有33名学生参与进来。“这些年参加‘光明行’的学生,如今都成了一线骨干医生,而且都在坚持做‘光明行’。”陈洁说。

    1023、1024、1025……当笔尖写下最后一个数字时,陈洁的眼睛湿润了。无数次差点放弃又拾起来的目标,超额完成了。“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我们完成了自我的精神洗礼。”陈洁感慨道。

    从输血到造血

    “跟着老师来,带着学生去!”

    李小曼是2013年参加“光明行”的学生之一,如今她是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低视力专科主治医师。从2013年至今,她每一年都会参加“光明行”。“去过一次就上瘾了!”李小曼笑着说,今年自己还会去。

    “被需要的感觉,真的太棒了!”那时的李小曼在读博士二年级,陈洁的一举一动,她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高原的每一分钟,都比课堂上学到的要多。”如今成为教师的李小曼,带着她的学生继续参加“光明行”。在这一堂高原思政课上,团队协作和仁心仁术的精神在传承中缓慢流淌,浸润人心。

    白天遇到问题,晚上抓紧看书解决,这是“光明行”团队成员的共识。“每天从早到晚,看着排长队的患者,我想能多看一个是一个,让他们重见光明是我们的使命。”李苗苗是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公益医疗处副处长,第一次参加“光明行”时,她是眼视光医师。

    “很多人都是平生第一次接受专业的视力检查,这个机会对他们来说,太难得了。”李苗苗说,对藏族群众而言,“光明行”就是一束照亮人生的光。

    “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陈洁坦言,高原情况复杂,需要因地制宜制订援助方案,没有“吃遍天的一招鲜”。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党委书记张建表示,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将“光明行”项目作为学院医院帮扶的系统工程,摸索出“政府合作、援建中心、培养人才”的三位一体“造血”通路,至今共援建“联合眼视光中心”11家,培养藏族眼科医护人员16名。

    “我看到了!看到了!”2020年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纱布被缓慢揭开,52岁的牧民央加激动地喊出声,失明10余年的他,终于能看清家人的笑容。就在前一天,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副院长陈蔚教授带着来自温州的一片眼角膜,赶到海拔4500米的西藏那曲市人民医院。在这里,他一边吸着氧缓解“高反”,一边为央加实施了深板层角膜移植术,这也是那曲的首例角膜移植手术。

    这次陈蔚还带了一个“宝贝”——“5G眼科远程诊疗系统”,有了它,温州的眼科专家可随时对千里之外的患者进行密切的术后随访。不仅那曲,四川省小金县人民医院、西藏嘉黎县人民医院等10多个较偏远地区合作医院的远程门诊室,都已经建设完毕。

    第100次和第1次

    “这是医学生的一节必修课!”

    “有一位驼背接近90度的爷爷要做白内障手术,他没办法平卧,手术很困难。于是,我们用厚厚一摞手术巾垫在他的头下,半蹲在手术台下,帮忙扶住头,抱住脚,让主任顺利实施了手术。”谈到那次难忘的经历,孙睦涵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第一次参加“光明行”时,他还是大三学生。

    乍来高原,这些95后的表现,让教师们惊讶。“我做的都是重复性的工作,比如测视力、测眼压。对我而言,他是第100位患者;但对于他们来说,这可能是第一次做视力检测。”想到这里,孙睦涵感觉肩膀上的担子重了很多,“尽管疲惫,但要保持100%的细心和耐心”。

    细心和耐心对一名眼科医生而言就是职业的底线,在高原的几十天,孙睦涵还对“扶贫”有了全新的理解。“祖国的一些角落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很多想要重新获得光明的人。”如果不是“光明行”,从小生活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孙睦涵,永远都不知道预约一次白内障手术竟会这么难。

    “培养‘能做事、能创新、有情怀、有自信’的未来眼科人才,是我们的目标。”在陈洁看来,“光明行”的9年坚守正是学校育人工程的一个缩影。“你收获了什么?”这个问题,陈洁问过很多参加“光明行”的学生。

    2019年,“光明行”项目获得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金奖,以及全国唯一的精准扶贫奖;2020年,该项目入选第十一届“中华慈善奖”。今年,又入选了教育部2021年100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精品项目。

    “我收获的不是奖项和荣誉,而是内心的满足和对职业的认可。”学生们的回答,让陈洁感到惊喜和骄傲。

    媒体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