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小学一年级,上学期发现看不清黑板上的字,一查竟然有150度的近视了,趁暑假赶紧带他来做矫正。”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一位带着儿子在候诊区等候的妈妈说。
近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在省内医院的眼科门诊中并不少见,暑假甚至出现扎堆就诊的情况。“当下儿童青少年近视呈现低龄化、发展速度快、高度近视占比越来越大的趋势。”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门诊部主任黄小明说。
中小学生成“主力军”
早上9时30分,浙医二院眼科中心的一楼至四楼,每一层都站了不少人,其中不少是戴着眼镜的中小学年龄段患者。
采访中记者发现,来此就诊的学龄前儿童多为远视、散光及相关的弱视、斜视等先天性屈光异常视力问题;而中小学生则多为近视问题。
“这个暑假,眼科中心病人最多一天有3000人左右,其中近50%是中小学生近视问题。”浙医二院眼科中心视光部倪海龙主任说,今年暑期来就诊的儿童青少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约10%。
在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同样存在类似情况。黄小明告诉记者,近期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的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日门诊量在七八百人左右,为平时的两倍,在今年的总门诊量中,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也占到了一半左右。
从浙医二院眼科中心2017年在10余所幼儿园与小学的调研数据可以看到,杭州市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近视人群已在15%至20%左右,小学六年级时近视人群已达60%左右。而据黄小明介绍,在温州地区,小学生近视率则在30%左右,初中生近视率为55%,大学生达到了80%。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达6亿,青少年近视率高居世界第一。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率均已超过七成并逐年增加,小学生的近视率也接近40%。儿童青少年近视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黄小明告诉记者,一般7岁左右眼球发育完成,此时近视相对较少;但10到14岁的孩子学习任务逐渐加重,该时段成为青少年近视的“爆发”期。
环境因素尤为突出
倪海龙告诉记者,近视的发生发展主要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其中环境因素尤为突出。
“统计数据显示,父母双方均近视的,孩子有80%的可能会近视;父母一方近视,孩子近视的可能性则为50%左右。”黄小明说,但当下很多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问题多是由后天环境因素引起的。
倪海龙说,近视发生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一是户外活动时间不足,二是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学龄前阶段,幼儿尤其需要充足的户外活动,不建议在幼儿阶段过早开发学习。
“幼儿的手部力量不够,过早接触书写,其握笔姿势往往不标准,书写距离过近,为今后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带来不良影响。”倪海龙说。
近15年来,一些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儿童每周户外活动时间越长,发生近视风险越低。已经近视的儿童,小时候的户外活动时间明显少于现在没有近视的儿童。
“现在小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太少,还长时间接触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也很容易引发近视。”黄小明说。此外,在日常门诊中,还会经常碰到一些青少年单只眼睛近视的情况。“这主要与他们的坐姿,握笔的姿势不对有关。”
户外活动有效护眼
说起如何预防近视,倪海龙的秘诀是:不要培养很宅的孩子,而是要保证孩子每天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尤其是在幼儿园阶段及小学阶段。“此时充足的户外活动能为孩子未来的好视力打好基础,有效预防近视的发生。”黄小明也指出,户外活动是保护视力,抑制近视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保护眼睛与学习并不矛盾,抓住各种日常零散时间,较容易达到2小时户外活动要求。”倪海龙说,为了让自己的女儿有更多户外活动时间,从幼儿园到初中,他一直用自行车接送女儿上下学,这也相当于户外活动。
除了户外活动,良好的书写习惯和休息习惯同样重要。
倪海龙说,对中小学生来说,阅读书写距离桌面至少要一尺;每阅读书写20至30分钟,应该起来走走及眺望远方。在家中,倪主任则提倡家长陪伴学习,从而引导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及时纠正不良姿势及行为习惯。
“儿童青少年近视是不可逆的。”倪海龙说,近视的预防要从2至3岁时开始,到医院做定期屈光检查,建立视觉健康档案。3岁儿童多为200-300度远视状态,为生理性状态,但此时就需要重视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从而有效预防未来近视的发生发展。如果在6至7岁时已是不到50-75度远视,则意味着进入小学后将很快发展为近视。
黄小明说,孩子一旦近视,该戴眼镜时还是要遵医嘱戴眼镜,并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镜片,从而及时矫正视力。同时,对于近视发展较快的孩子,还可以选择戴角膜塑形镜。此外,目前一些抑制近视度数增长速度的药物也正在推出中。
媒体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