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党史课还能这么上,我们都听得入神。”这个学期,温州医科大学的课间里都活跃着这样一群人,精心制作菜单式的党史微课,利用课间时间向同学们讲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他们就是温医大“809000”宣讲团的师生们。
党史课如何让同学们“听得进、忘不了”?“灌输式的理论宣教,同学们往往不易接受。要让青年来‘掌勺’,用青年的角度、青年的思考、青年的实践、青年的创新,量身定做符合温医大青年品味的新时代党史微课,把党史故事讲得‘有意思’‘都爱听’‘真相信’!”校党委副书记程锦国如是说。
收到邀约的宣讲团成员们摩拳擦掌,使出看家本领,都想用自己的“青言青语”引起同学们的“青春共鸣”,打造接地气的党史宣讲“青春爆款”,让党史教育深入“青年心”。
怎么讲好浙江党史故事
来自第二临床医学院的林宣如同学收到了学校“809000”宣讲团的邀约,请她从朋辈同学的角度准备一堂思政微课。她的方向确定的很快:从学校“行走的红色课堂”中寻找答案。因为她正好是“新时代的海霞精神”红色研学团的成员,和伙伴们深度采访了20余位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老战士,并把采访记录整理成《海霞之光采访录》。把研学中挖掘和记录的海霞故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鲜活教材,通过宣讲让更多同学了解、践行新时代的海霞精神,本就在他们的计划之中。
“行走的红色课堂”是温医大发起的师生红色研学行动,依托浙南丰富的红色资源,建立起一个个思政教育研学基地,让一处处红色地标变成了一场场“行走的红色课堂”,让师生在一次次研学打卡中感受脚下这块土地的红色基因。和林宣如一样,护理学院“大陈岛垦荒精神”红色研学团的王梦茹、阿尔伯塔学院“包产到户燎原社”红色研学团的陈嘉怡、国旗护卫队“寻访国旗卫士 传承铁血军魂”红色研学团的佘慧等同学,也都选择讲好浙江的地方党史故事,把“行走的红色课堂”实践中发现的感人故事和深刻感悟转化为一堂堂生动的思政微课,带回校园里讲给同学们听。他们共同推出《海霞红——新时代“花木兰”的召唤》《东海明珠大陈岛,续写“垦荒立心”志》《国旗下的青春》《温州现代化的基因密码:看燎原精神再燎原》等优秀的思政微课,让学思践悟有机衔接,持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深下去”。
怎么讲好温医大奋进故事
相比在校外红色研学中寻找答案,第一临床医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的黄君婷同学选择讲好校园内温医大师生们的闪光故事。大一参观学校“人体科学馆”时,这里的镇馆之宝影响了她整个大学生涯。这是一件来自创校先驱、我国寄生虫学开拓者洪式闾教授捐献的肾脏标本。他的学生、著名病理学专家朱金昌教授受他影响,也在去世后捐献脾脏用于教学。人体科学馆中一排排陈列的标本,正是无私大爱一代代的传承和接力,是医学生们永远的无言良师。这次参观,让黄君婷立志要投身器官捐献事业,在了解到我国有30多万苦苦等待器官移植的病患,她决定用自己的青春力量帮助他们走出绝望。两年的时间里,她带领“生命之光”团队走遍11个省份,深入10家红十字会,创新性地提出了器官捐献写进医保卡的破题思路,并推动该建议在温州率先落地,获时任省委书记车俊的批示,在全省推广。她把这些亲身经历凝结为8分钟的《赴大爱之约,做生命摆渡人》思政微课,用温医大前辈们的闪光言行和自己的切身感受,讲给温医大青年听。
和她一样,刘美华老师的《北纬35度的医靠——青春的力量和担当》、王毓琴老师《葡萄堂,点亮你的眼》、陈争珍老师《“青椒”眼中的守望相助》、杜心怡同学的《奏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谢华婷同学的《够“硬核”,才青年》等都选择在筚路蓝缕的医大校史中、在“志愿服务温医现象”中、在“青创医大筑梦前行”中、在“医大青春的榜样力量”中寻找力量,积极讲述一代代温医大人的奋斗故事,以身边人讲述身边事,用身边事感动身边人。
怎么给留学生讲中国共产党
“同学们,关于中国共产党,你们最想知道啥?”国际教育学院辅导员卢倩正通过钉钉远程求助她的留学生们。“809000”宣讲团请她给留学生们讲讲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什么?怎么讲?无从下手的她选择向留学生们求助。钉钉群里立即热烈的讨论起来。来自摩洛哥的MARWA最好奇“中国共产党是怎么诞生的”;来自乌干达的DERRICK对“中国为什么选择共产主义”最感兴趣;来自印度的VINISHA想知道“中国共产党是怎么让中国人富起来”……留学生们的问题很多,卢倩把它们一一记录下来,并总结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世界充满了兴趣与好奇!”
找到了留学们好奇的最大公约数,卢倩又烦恼:要用怎么样通俗易懂的回答,让留学生们记得住、听得懂。她苦思冥想,查找了很多文章,借鉴了许多优秀微课,依然没有找到心目中最亮眼的那一种回答。作为机关团总支的一员,她参加了机关团总支“吃红粮 悟初心”的团日活动。品着香甜可口的红薯,她脑海里闪过之前查资料时的一些片段:毛主席在秋收起义中确立了“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的军规;习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用红薯比喻中国共产党人的团结;长征路上红薯是红军们的重要粮食;河南清丰老百姓喊出“要想富,不如回家种红薯”的口号……为什么红薯能够在党的历史上频频出现?这一瞬间,她感觉自己找到了突破口:用红薯来讲党史。
说干就干。找到方向的卢倩立即着手查找更多党史中鲜活的红薯故事,以红薯为线索串起中国共产党从弱小到强大、带领中国从积贫积弱到举世瞩目的伟大历程,通过分析中国共产党和红薯共同具备的“‘傻子’精神”“团结精神”“奉献精神”三个闪光点,以富有趣味的方式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她把自己的微课命名为《品红薯 忆初心——从红薯的物理属性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每周一次的远程会面中一次次讲给留学生们听,记下同学们的建议,不断完善内容,也收获了留学生们越来越好的反馈。来自尼泊尔的BISHNU打趣到:老师,我现在最想吃中国的红薯!
温医大809000宣讲团编织了学校、学院、医院为一体的青年宣讲人才寻访网络,努力找到青年中最想发声、最能发声的人,以青春力量创新党史宣讲的动能。宣讲团成员采用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让课间“燃”起来,也让原本喧闹的课间突然多了一份共同的期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