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新闻专题 >> 争当好老师
新闻专题
  •  张丽芳: 明确导向 潜心育人
  • 作者:郑燕飞   来源:基础医学院   编辑:陈伟   浏览:8334
  • 她叫张丽芳,温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自1985年在温医毕业留校工作以来,至今已有三十余载……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蓦然回首,张丽芳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已度过了32个春秋。在32年的默默耕耘中,她一直秉承端正导向,教书育人的理念,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些事情也得到学校的肯定和学生的高度认可。“回想这些年的辛苦耕耘,我感到非常的知足与快乐!”张丽芳如是说。

    走进张丽芳的办公室,这是一间40余平米的教研室,与普通老师办公室无异,她没有单独的办公室,与六七位老师一起共事,办公室充满着朴实无华的气息。对于这三十年来的教书育人,张丽芳充满感慨……

    高校教师的正确导向在哪?

    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大大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作为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系主任,学科带头人,张丽芳一直在思考,什么才是高校教师的正确导向。在2017年新教工入职培训中,张丽芳作为资深二级教授,在优秀教师代表讲话中提到:“根据高校的职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高校教师的三项基本任务,作为高校教师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给自己找到最准确的定位,并充分协调这三大任务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准确的定位和目标,可能在工作几年后会迷失方向,找不到自身的价值,不能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作用和贡献。”

    在教研室的老师培养过程中,张丽芳始终贯彻这种理念,年复一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研室走出的高层次人才。他们因为明确了方向,坚定了教书育人的这条路,因为端正了导向,他们享受着高校教师这个光荣的使命。

    “张丽芳工作能力很强,把我们这个学科建设提到了一定的高度,她本着高等教育教师发展的导向来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努力建设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的学科平台,非常辛苦,两方面都很出彩,我们各位老师也在这个学科平台上得到了发展,从内心感激她对我们的帮助。张丽芳就是一个榜样一个标杆,我们潜移默化地受她的积极影响砥砺前行,不断进步,非常钦佩她的吃苦耐劳和优雅气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系副主任李文姝如实说。  

    惜才爱才 为人才牵线搭桥

    习大大曾说:“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知识分子凝聚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一点张丽芳做出了很好的诠释。

    从新教工入职起,张丽芳积极挖掘每位老师的特点,为老师们量身定做教学科研方面的培养方式和目标,不同的老师,张老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并竭力为老师搭建平台,让老师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找到教学和科研上的乐趣,并积极投入。

    2000年至今,她为科室的老师牵线搭桥,陆陆续续送薛向阳、朱珊丽、蒋朋飞等老师们出国进修,并引进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赵孔南和著名的马丁教授,多次邀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国际著名病毒学家郑志明教授等高端学者来温进行学术指导和学术讲座,拓宽了老师们的视野,为老师们争取了更多的资源。

    “1998年、1999年我在世界卫生组织的资助下赴澳大利亚出国学习,2002年我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学习,它是全球最高水平的医学研究机构,能有机会在NIH学习是世界上每位从事医学研究的研究者梦寐以求的。在国外的学习让我收获很多,也很想把这些优势资源带给我科室的老师和学生。”

    “对年轻人,我的要求是教学要付出,科研也要参与进来,更要想办法服务于社会。这些年,我把向阳和朋飞送到美国NIH进修学习,把珊丽送到昆士兰大学学习,也是希望他们能有更好的研究背景,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能为温州医科大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凭借自己对学科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我认为我做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付出也是值得的,在我的指导下,学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能够成长,我也就心满意足了。”张丽芳意味深长地说。

    “张丽芳作为坚持一线工作的老教师,非常敬业、勤业,科研、教学工作均很出色,受到科室老师的尊敬,得到学生的好评。是一位好老师。”林巧爱如是说。

    “张丽芳在指导青年老师讲课和指导研究生科研工作等方面都非常认真负责,我申请课题的标书张丽芳都很认真地帮我改过。她做事情雷厉风行,什么事情都安排的井井有条。总得来说,她是一位非常值得我尊敬和学习的师长!”科室年轻教师蒋朋飞如是说。  

    教学科研缺一不可  

    作为一名教书育人30余年的老师,张丽芳不仅在科研上取得很多的研究成果,在教学上也深受学生的欢迎。

    “我在教学上的投入也很多,每当在课堂上看到学生全神贯注听讲和听到学生热烈的掌声,我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欢迎,这就是对我,一位普通高校教师的最高奖赏。”

    张丽芳深深领悟到教学和科研的同等重要性,她说,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就像硬币的两面性,他们既有正相关性:教学可以促进科研,科研可以提升教学,二者相得益彰。同时,他们又有负相关性,由于人的精力、时间和资源都是有限的。他们又互相冲突。关键是我们如何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并协调这种关系。

    “现实生活中,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也是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一方面,高校追求科研项目及成果的数量。教师被这种巨大的压力所“裹胁”,想方设法争取立项课题,发表SCI论文,牵扯了教学的精力,影响了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学工作量巨大,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研工作。时间一长,也就失去了进行科研的最佳时机,很难跟上研究的前沿和技术更新,成为只会教学的教师。”

    “在我看来,他们之间并不矛盾,不对立。科研可以促进教学,通过科研掌握学科的研究前沿,通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我们给学生传递科研的前沿知识,同时丰富自己的知识储量。并可将科研成果不断应用在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就好比我在介绍T细胞免疫应答的课时,我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科研成果中的几张图,这里是淋巴细胞围绕着肿瘤细胞,经过五个小时之后,淋巴细胞就把肿瘤细胞杀伤,肿瘤细胞就不见了,变成了碎片。我在讲这个例子的时候,学生一个个都瞪大眼睛全神贯注地学习,这样课堂也会生动有趣的多,学生也很容易直观地理解讲解内容。”

    “同样的,教学也可以推动科研,在课堂上,我会跟学生分享周健博士研究宫颈癌疫苗的相关事迹,学生会感觉到榜样就在身边,通过分享也会激发出学生的科研兴趣,促使学生对自己专业问题进行思考,有效推动自己和学生的科研工作。”

    除此之外,生活中,她也是一名平易近人的好老师。

    “她的工作方式很让我感动,我记得我刚毕业来教研室,那个时候傻傻的,她在科研上给了我指导,同时为了塑造教师形象,她会不露痕迹地带着我们教研室女老师一起到店里帮我选衣服,能使我衣着合体地上讲台,这样看似很小的帮助很让我感动,同时也影响了我对教师这个角色的尊重。”李文姝补充道。

    “张丽芳是我的硕士导师,又是我的科室主任,她对学生关心呵护,和蔼可亲;对同事关怀倍加,无微不至。但在工作上她对我们始终严格要求,在教学和科研上严谨认真,一丝不苟,我们对她是又敬又爱又怕,她在我心中亦师亦友,像长辈又像个大姐姐。”朱珊丽如是说。  

    一个优秀的高校教师不是单一的劳动模范,但必须有劳模的精神境界;不是单一的师德标兵,但必须是师德高尚的教师;不是单一的教学专家,但必须在教学中独树一帜;不是单一的科研能手,但必须有相当的科研能力与科研成果;不是单一的教书育人楷模,但必须有突出的教育教学业绩;不是单一的优秀辅导员,但必须有很多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更不是单一的演讲高手,但必须有很好的表达能力。她必须是全面的、综合的、立体的、近乎完美的教师,而张丽芳,就是这样一个集众多优秀品质于一身的教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上一篇新闻:尚无新闻
下一篇新闻: 附属第二医院陈大庆:半生医缘,半世师途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