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新闻专题 >> 争当好老师(温医要闻)
新闻专题
  •  优秀辅导员: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 作者:陈伟   来源:新闻中心   编辑:陈伟   浏览:16370
  • 他们默默无闻,耕耘在学生工作一线;他们青春活力,与学生打成一片;他们“浸”在学生之中,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陪伴学生走过大学生涯,是学生眼中的贴心人。学生们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甚至爸爸、妈妈。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辅导员。他们努力扮演着“好干部”“好老师”“准专家”多重身份,成为学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力量。近期,记者采访了他们中的部分成员,探寻这群学生心目中好老师的故事。


    周恩红(第一排左四)与学生下点实习前合影

    “用心良苦”的周老师 

    在我校附属医院护士露露(化名)的心目中,仁济学院辅导员周恩红是个“用心良苦”的好老师。2003年从温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周恩红便留校做起了辅导员。“周老师当时住在12号楼,那时候寝室就是她的半个办公室,几乎每天晚上经过时都能看到她。”为了更好地与学生交流,周恩红做了个信箱挂在自己寝室门口,学生有问题或者需要交流都可以往里面塞纸条。2004年下半年临近期末时,露露患了重度考试焦虑,睡不着。查看信箱后,周恩红发现了这个情况,便找她谈心。“聊过后,我感觉舒服了一些,但是一回到宿舍,看到室友都在紧张地复习着,焦虑又来了,怎么也睡不着。”鼓足勇气后,露露敲开了周恩红的门,并表达了想跟她住一晚的想法。“说老实话,当时我心里还真有过一丝的犹豫,我怎么就成了学生的保姆?”不过这个念头一闪而过,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认为我值得信任和依靠”。就这样,两个人在一张床上挤了一晚。为了能给学生提供安静的复习环境,白天她去办公室上班,就让露露在她寝室看书。下午下班后,她就跟学生聊天,舒缓她的情绪,同时也凭着自己的学习经验为她指导如何有效复习应考。到了晚上,学生就在她身边安心入睡。近一个星期的朝夕相伴,让露露入校以来成绩单上第一次没有了“红灯”,也让她对于身边的这位老师有了亲人的感觉。 


    潘玉芝(第二排中)与学生在迎新晚会上

    辅导员工作是个“良心活儿” 

    “辅导员的工作是高尚的,因为她直接面对学生,是在塑造人的灵魂。”今年是护理学院潘玉芝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第12个年头,对于这份工作,她坦言是个“良心活儿”,没有责任感很难做好。这番体会,由来已久,而让她终身难忘的,却是两年多前的一天。 

    “早上5点多,我接到学生电话说,有个女生头天晚上上吐下泻,在学校医务室打完点滴后到了早上还是没见好转,室友正要送她到医务室。”听完后她迅速作出判断,让学生赶紧送到附二医,还在哺乳期的她则顾不得未满周岁的孩子,早早出发,买好早饭、挂好号等在了医院门口。经诊断,学生患的是重症心肌炎,随时都有生命危险,需要马上手术。“当时感觉真是如雷轰顶!”但是面对学生,她努力使自己保持冷静,并耐心安抚学生。由于家长不能及时赶到,她便在手术单上签字。当她拿着沉重的笔颤抖地签上自己的名字时,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占据了她的心。从普通病房到重症监护室,她一直陪着学生,从早上5点多直到晚上8点多见到学生父亲,她始终保持高度紧张,完全顾不上家中嗷嗷待哺的孩子。由于抢救及时,学生在经过一个月的住院治疗后得以康复出院。回忆起这段经历,学生宓雪娇说:“潘老师就是我的救命恩人,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她。”而谈及辅导员工作,潘玉芝则真情流露:“只要学生需要,我们都会无条件奔赴工作第一线。不求轰轰烈烈,但求无愧于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对我们最大的褒奖。” 


    王小尚(中)与学生在国际文化节现场

    留学生工作要有一股“钻劲儿” 

    2009年,王小尚迎来了担任辅导员工作的第一批学生。“有个来自毛里求斯的DIRISH,我印象很深刻。不修边幅、寝室脏乱差、抽烟喝酒、不上课,每次找他谈话,他都敷衍说‘好的好的,我会改的’,就是不改,我不记得找过他多少次了。”一学年下来,DIRISH考勤垫底,还因为考试作弊受到处分。“与学生走得近,才能把学生的思想工作做通。”在与同事的交流和不断思考中,王小尚得出了答案。安排学习委员住隔壁、生活委员住对面,他自己则将值班宿舍搬到了DIRISH同一层。督促上课,为他首创“出勤进步证书”;走访寝室,帮助改善卫生环境;促膝长谈,了解他的烦恼和困惑……渐渐地,师生间建立起信任和友谊,DIRISH也开始慢慢转变:大二第一学期,王小尚发现缺勤警告表上已经很难找到DIRISH的名字;大二第二学期末,DIRISH已近全勤,而且整个人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很大改观。随后的日子里,DIRISH获得“悦读浙江”征文比赛三等奖,成为“文明寝室”称号的常客,并以年级第二的成绩获得了浙江省政府奖学金。 

    从发现问题,到想办法解决,直至最后惊喜地看到成果。王小尚坦言:“留学生工作是有规律可循的,要有一股钻劲儿。”2012年,他开始从德育的视角撰写来华留学生管理的实践体会。去年,他考取了福建师范大学思政教育的博士,在为各种留学生德育方式寻找理论依据的同时,他还继续着撰写工作。如今这份文稿已近七万字,他说希望能成书,期盼着与全省留学生思政教育的战友们一起分享。 


    余信丰(左六)与学生在院运会上

    用创业理念创新学生干部培养模式 

    前不久,温州都市报以“‘导师’叫卖课程 学生自主选择”为题,报道了仁济学院人才学院创新精英培养课程的举措。而这幕后的主要策划者之一就是在辅导员岗位上摸爬滚打了10余年的余信丰。去年,余信丰开始具体负责仁济学院人才学院的工作。“人才学院每年只招收三四十名学员,而且培训课程内容和形式相对比较传统,学员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在初步了解了人才学院的情况后,余信丰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通过这个平台培养学生干部。人才学院建立的初衷是什么?要培养哪些人?这些人培养出来要到哪些岗位锻炼?这让他想到了自己从事多年的KAB创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何不尝试把市场开发中面向客户群体的品牌设计与推广理念运用进来?顺着这个思路,余信丰将人才学院的“目标客户”定位为全院学生,而这个“目标客户”又因为年级不同而存在需求的差异。在师资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学生干部本身就具有较强的能力,何不发挥他们的作用?”余信丰渐渐明晰了方向。 

    横向上,将三四十个人的“独班”扩充到逾两百人涵盖新星试炼班、人才营地、烽火论坛等的进阶式综合素质提高班;纵向上,通过聘请学生技能导师,将单向的教师指导拓展到学生干部自我教育,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交叉双轨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因为“扩招”而进入人才学院,担任学生技能导师的楼宁谈起这种模式赞不绝口:“同学收获了技能知识,而我也掌握得更加扎实,而且还锻炼了授课技巧。”指导学生开发“仁济人才”APP,组织学生干部微备课,筹建“微课库”……余信丰希望通过这些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受益,而到人才学院“蹭课”已经渐渐成为一些同学课余提升自身能力的“时髦选择”。 


    何碧如(前排右二)指导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

    短信、QQ、微信,沟通无处不在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被关心,信息与工程学院的辅导员何碧如坚持每天早上给当天生日的同学发祝福短信,每个月给同学过集体生日。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却被学生记在了心里。2010级信管专业的胡建初入医大时,高考发挥失常让他一度颓废和消沉,沉默寡言、心不在焉的他则让室友和同班同学误以为高傲,而他自己也感觉到孤立无援。“第一次收到何老师的生日短信感觉很意外,也很激动”胡建回忆说,“之后,我就通过短信跟何老师聊起自己的心事。”几次短信交流之后,他们约好在校园里面谈。“我记得那天何老师陪我在校园里走了很久,我们从考试聊到我的成长,又聊到何老师自己的家庭,感觉把所有的话都讲了。我感觉她整个人都充满了正能量,让我很受鼓舞。”2012年,胡建通过“2+2”考试转到浙江工商大学金融专业学习,到今年毕业,胡建说这期间他一直保持着跟何老师的联系。前不久,他还加入了“何姐工作室”QQ群,经常和其他已经毕业的学生一起在群里发布招聘信息等。 

    “我自己在信息与工程学院工作,学生基本是90后的,他们在网上特别活跃,所以我特别注意通过网络与学生沟通。”对每个年级的学生集中活跃的网络阵地进行观察摸底后,何碧如发现,09、10年级是人人网追捧者,11年级是微博追捧者,11、12年级是微博微信追捧者,13、14年级是微信追捧者,而QQ则是每个年级离不开的网络平台。“我们要在不同的年级里做不一样的网络潮人,样样不能落下。”为了能与学生保持“同步”,何碧如跟着学生一起玩网络。如今,关注学生QQ动态和微博、微信等,已经成为她工作的一部分。何碧如说:“借助网络,与学生聊生活、聊烦恼、聊困惑,帮他们消除迷茫、解除困惑,我感觉很快乐。” 


    季好(右二)带队参加“挑战杯”

    “我们为学生做的不多,但是学生却很感恩” 

    “都说辅导员是跟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但平均算起来,一个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我们能完完整整花在他(她)身上的时间,也没几天。”人文与管理学院辅导员季好算了一笔账,近几年她平均每年带180个学生,一年365天即使全算进去,平均一个学生她也不过花两天时间。“说实话,我们为学生做的不多,但是学生却很感恩。” 

    现在985高校直博的张华(化名),每到过年过节都会发短信给当年的辅导员季好。大一时的一次处分,让他变得很消沉。季好一边鼓励他,一边帮他对照“条条框框”寻找补救的措施。大二时,张华立志考研。“由于他第一学年成绩处于中下,我当时对他没什么信心。”想归想,季好还是立即帮他找老师对接,假期里提供会议室、资料室等便于他复习。2013年,张华考上硕士研究生,今年4月,他又转为直博生。张华说,每次来温州他都要约上几个同学跟季老师一起聚聚,也因为季老师而更加爱母校温医。 

    季好手机短信里还保留着很多学生发来的短信,其中一条是2013年2月9日发的,“季老师,您一直是我心目中母亲般的老师形象,给您拜年来啦!祝您全家幸福安康,新年快乐哦!”发信人是2010级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经天柱。季好说,学生的一句简单问候,对她来说都很欣慰,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她会一直珍藏在心里。 

    据了解,目前我校共有辅导员98人。除了带班,他们中绝大多数还承担着所在学院的党建、资助、心理、就业、团学等部分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他们送走一批批毕业生,又迎来一张张新面孔。校园中,偶有他们闪光的靓丽,但他们中更多的则默默地将青春和热情挥洒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之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