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新闻专题 >> 争当好老师(温医要闻)
新闻专题
  •  附二医麻醉科:改革激励机制 推进医教研一体化
  • 作者:陈伟   来源:新闻中心   编辑:陈伟   浏览:9478

  • 我校附二医麻醉科改革激励机制后,临床医生参与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升。图为每周一下午的全科学习现场

    在9月下旬学校召开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上,附二医麻醉科主任李军在发言中介绍该科室为激励临床医生参与教学科研工作、推进医教研一体化而推出的改革举措,引起与会人员的关注。基于怎样的考虑?具体如何改?有哪些初步成效?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李军等人。

    “作为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除了抓好临床工作,还要搞好教学和科研。这就要求我们的临床医生,不仅要做个好医生,还要做个好老师。”麻醉科主任李军这样认为。2004年来校后,李军发现临床医生要把90%以上的精力投入到医疗中去,而投入教学的时间很少,加上职称评定等对于教学的要求相对较弱,科室里经常会出现承担教学任务的“总是教学比较好和喜欢教学的那帮人”。据了解,十年前,科室实行教学“末位淘汰制”,全年教学工作排在科室里最后两名的会被停止两年的教学工作,几年时间里能承担教学任务的不到科室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教学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为了调动临床医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科室开始尝试采用教学补贴这一方式。2005年,麻醉科出台方案,对于0.5个工作日的教学记12点给予补贴;2007年,新的方案又将计分提高到16点,相当于每个半天的教学工作补贴40元左右。“课时费加上补贴,仍达不到医疗工作的收入,而且由于职称不一样,理论大课、理论小课、见习课、实验课的课时补贴不一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补齐。”面对临床医生参与教学积极性没有明显改观的局面,科室管理层有了更大胆的想法。

    从2012年开始,麻醉科开始酝酿通过调整总的收入分配的方式调动临床医生参与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当“7+3”初步方案(即奖金中70%按医疗工作发放,30%按教学和科研发放)拿出来讨论时,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会上公然反对,会下主动约谈领导,不少平时默默无闻的医生都坐不住了。对于出现的状况,科室管理层已有所预料,但反响如此之大,也有招架不及之势。“经常会有人拿我们的分配比例跟市里其他医院的同学做横向比较,试图说服我们。”回忆起那段日子,李军说似乎天天都是“主任接待日”。然而,作为高等院校的附属医院,医教研一体化发展是应有之义;没有好的教学和科研,仅仅做好临床医疗工作,想把学科建设好是不可能的。对于这两点,科室管理层达成了高度统一,他们极力将这些观念通过不同场合传达给科室成员。随着学校和医院教学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职称晋升制度中对于教学要求的加强,科室成员的观念逐步开始转变。

    在反复商讨和修改后,2013年上半年科室全体主治医生会议通过了第三版奖金分配方案,并于201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之前的奖金100%根据临床工作量、职称等发放,与教学科研无关)。根据方案,临床工作量及质量占奖金分配比例的85%,教学和科研分别占12%和3%。在教学工作的认定方面,又细分为理论教学和临床教学,分别占4%和8%,理论教学包括本科生理论课、住院医师理论课、研究生课程和杂志俱乐部及病例讨论等,临床教学则为临床实践带教。在具体的分配中,一名临床医生所能拿到的理论(临床)教学的具体比例,又和他的课时数、授课质量和学生评价等紧密相关。一名临床医生前三年总成绩折算后得出的系数,作为第四年奖金发放的依据。

    进一步明确导师职责,强化对年轻教师的“传帮带”;安装指纹机,加强对教学工作时间的监督;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当天不安排临床工作,为临床医生备课和反思教学提供时间保证;设立3名兼职教学秘书,细化分工,提升服务质量;给予教学认真负责、教学效果好的老师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除了收入方面的倾斜,科室还积极打造整体软环境,逐步提升整体教学工作水平。

    目前,超过半数的临床医生主动参与到理论教学工作中,没有理论教学机会的则会主动承担更多的实践教学任务,各种教学活动的报名也踊跃了很多,一批临床医生脱颖而出,成为科室发展的新生力量……谈到这些悄然发生的变化,年轻医生叶雪飞说:“我认为这是一种好的趋势,参与教学的过程,反过来又督促我们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开阔视野,对于我们自身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