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假娘子”很有魅力。她只要往那一摆,雄性准失去自制力。他们会从四面八方过来,争先恐后地拜倒在石榴裙下。这“假娘子”不是变性人,也不是男扮女装的爷们,而是“昆虫性诱剂”。昨天,温州医学院健康与环境生态研究所杜永均团队启动了“昆虫性诱剂合成与缓释技术研究”项目。
该团队研究人员介绍,雌性昆虫在性成熟后会释放一些被称为性信息素的化合物,来吸引同种雄性昆虫交配。昆虫性诱剂就是人工合成雌性昆虫的这些性信息素,然后在田间设置昆虫诱捕器,把性诱剂放在诱捕器内,引诱雄性昆虫,从而进行大量诱杀。这样做,既可以大幅降低害虫数量,也能在不使用农药的条件下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杜永均团队致力于研究昆虫性诱剂合成与缓释技术,利用有机化学技术合成性信息素,利用毛细管、新型的微胶囊或纳米胶囊以及缓释剂的使用,使合成的性信息素在自然条件下缓慢释放诱捕昆虫。
该项目负责人杜永均为温州医学院2006年引进的海外归国人员。回国至今,他率领的研究团队已与全国主要农业科研和推广单位密切合作,开发出了一系列化学信息素应用技术和产品,广泛应用于我国蔬菜、水稻、果树、茶叶、烟草等农作物的害虫绿色防控和预测预报等。
据悉,去年12月,“昆虫性诱剂合成与缓释技术研究”项目获得2012年度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1604万元资助。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项目设立于2007年,是由科技部审核、财政部批复、行业主管部门委托的科研重大专项项目。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