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医药学院里有这么一支团队。
这个团队有点庞大,50来人却能牢牢凝聚成一股绳。
这个团队十分年轻,平均年龄不过35岁,70后、80后早已经挑起大梁。
这个团队成员从五湖四海而来,但如今都称自己是“温州人”。
这个团队就是药学院院长李校堃所带领的创新军团。6年间,他们潜心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新药开发及转化,先后承担并顺利完成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等,走在了全国生物制药领域的最前端。在我们不断叩问温州何以吸引不了人才的时候,不妨来解剖这个活力团队的活力秘诀,追寻温医药学院的“魅力”。
才尽其用方能安心扎根
2005年,李校堃来到温州,跟随他而来的只有10来名弟子。几年来,这个团队已达到50多人的规模。
“要引凤就要先筑巢。”据温州医学院院长瞿佳介绍,学校每年用于人才引进与培养的投入达到2000——3000万元,近5年来,共引进共享院士、教授、副教授、博士等在内的各类、各层次人才近650人。
2005年,学校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实验室,就成为李校堃来到温医的一个催化剂。而就是这样的平台让科研人员有了用武之地,得以在此大展拳脚。
2006年,现任药学院副院长金利泰才刚刚加入团队,但他的首个项目大分子检测技术研究,就获得了医学院50万的研究基金。当年底,他就拿下了国家“863”计划和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而让李校堃最引以为豪的则是打破传统的直线式管理模式,实行更为紧凑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将承担的项目进行分割,设立项目小组,项目小组直接对首席科学家负责,各项目小组组长在所承担的项目中享受高度的自主和支配权,大大地提高了整个中心的运作效率。”
“不论资排辈,给年轻人充分的机会。”80后博士梁广对此也深有感触。2006年还在读博的梁广便来到温医药学院,跟随导师李校堃做研究,次年即得到推荐,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全额资助项目,前往美国弗吉尼亚医学院学习一年。“回国后,也接到了复旦大学等不少名校的邀请,最后还是决定留在温州医学院。”谈及原因,梁广说,“除了温医的活力、灵活,我还看中这里的科研条件和学校的舍得投入。”在这个宽松的环境中,梁广迅速成长。今年,他又主持了一项国家“863”项目进行诊断试剂盒的研究。
如今,以梁广为代表的一批新星在这个团队里,各司其职,朝着一个共同目标前进。目前,70后的团队成员已全部成为教授,80后中有七八位已成为副教授。
温州就是守望的家园
如今50人的团队,过半数已经是拥有温州户籍的“温州人”。当初与李校堃一同来温的23岁、24岁的小伙姑娘们,如今也大半已为人夫,为人妇,在温州永远地扎下了根。
如何让这些“优秀人才”安下心来,学院和李校堃没少费心思。“安居才能乐业,个人问题得解决,”李校堃告诉记者,由于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过31岁,不少人刚来温州时都是年轻“光棍”,为年轻人张罗找对象成了他和学院其他领导上心的大事之一。
如今由李校堃直接或间接撮合的,就有10来人。而无论“空中飞人”李校堃有多忙,“孩子”的婚礼他一场都没落下,算下来他已当了团队10多人的婚礼证婚人。
梁广与他爱人也是在温州结下良缘。梁广和妻子同为李校堃的学生,当年两人被一同派到了美国学习。在异国他乡互相照顾,两个年轻人迅速擦出了火花。梁广的妻子还放弃了广州的户口随同丈夫一起落户温州。
“你是如何定义温州的呢?”记者试着问团队的成员们。从他们口中蹦出的都是“家”。 “我的爱人,我的孩子都在这儿了,我还能去哪儿呢?”肖健笑言。是的,他们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却因为共同的目标、理想,走到了一起。温州、温医已成了他们永远的“家”。
多重身份的价值体现
他们既是研究者,又是老师,也是产品开发者。在温州,李校堃和他的团队创造出了一条“产学研”结合发展的路子,将这些人才紧紧地聚集到这片热土上。通过不同平台,团队成员安然对待各种角色转换,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如果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对科研者来说是最大的鼓舞。”李校堃说。如今药学院建立了四个产业平台,分别是温州医学院生物与天然药物开发中心有限公司、温医天瑞温莪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浙江格鲁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温医沙洲温莪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产业平台的成立,直接实现了团队科研成果转化,并为药学院学生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培养基地。
2009年,团队与温州民营资本合作,投资3000万,成立了格鲁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围绕生长因子系列产品,建设以“创伤修复”药物为主导,“眼科”药物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了更好地发挥专家在药物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格鲁斯特产业平台实行科学家控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而为了激发干劲,团队的不少成员还拿到了格鲁斯特的股份,成了个小股东。李校堃的团队拥有更大的梦想,他们计划用10年的时间把格鲁斯特建设成全国知名生物药物企业,并进入全国500强行列。
“原本来温州以为搞科研就行。现在随着科研成果拓展到产业化,自己的研究就成为更多的服务。”金泰利兴奋地说道。
此外,团队多数人都在药学院担任教师,身负培养人才的重任,将最尖端的生物制药学技术和知识传授给一批又一批的药学院学生。
“我成长在松江花畔,而我的事业绽放在瓯江畔。”要在温州孵化出真正高端的生物医药产业——这是李校堃和他的创新团队最大的梦想。
人物名片:
李校堃 1964年出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温州医学院药学院院长。自1992年起致力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为代表的蛋白药物研究,作为项目主持人在国际上率先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个国家生物制品一类新药和一个III类医疗器械“创必复”,并建立了国际上首个FGF质量标准检测体系。2009年被评为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
金利泰 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生物制药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6年初留学回国,主要从事药学相关的蛋白质组学及蛋白质、DNA检测技术的开发及其机理研究。主持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等10余个项目;申请10余个国家发明专利,其中2个获授权;被评为浙江省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浙江省钱江人才等。
姜潮 1955年生,加拿大籍,第六批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浙江省海外特聘专家,温州医学院药学院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反应器教授、博士生导师。姜潮教授于1994年毕业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在加拿大长期从事植物油体和昆虫表达系统生产FGFs、胰岛素、抗体药物等方面研究。2009年3月,姜潮教授与李校堃教授一起创办浙江格鲁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10年8月回国受聘于温州医学院。
梁广 博士、副研究员,温州医学院生物与天然药物研究院科研管理部长、生物有机与药物化学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医药卫生高层次人才和温州市5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目前共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公开国际专利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篇,主持国家863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