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与我市共建以温州医学院为主要载体的“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所”,正在全球范围“招兵买马”,希望招聘到“有分量”、达到“国际水平”的所长和学科带头人。“研究所重点开展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生物医药产业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温州医学院院长瞿佳介绍说。
努力向上“顶天”,做深、做精科研项目,承担多个“973”、“863”、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实力领先全国同类学校;坚持向下“立地”,密切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转型需求,以科技反哺,推进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多年来,温州医学院坚持做好“顶天立地”的文章。一方面,以学科优势为“撑杆”,孜孜不倦,成功攀上学术顶峰;另一方面,以资源优势为“杠杆”,搭建平台,对接产业服务地方经济。
化科研软实力
为硬支撑
今年6月,上海世博会瑞士馆内,温州医学院与世界著名的瑞士洛桑生物科技园签下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应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计划实施等各方面进行合作。近期将优先启动基因工程制药、温莪术开发、中药现代化研究、生长因子类多肽药物研究。
近年来,我市提出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生命科技产业正是其中之一。对接世界知名的科技产业区,进军国际生物医药业,温医成功地将温州的生物科技行业与国际大舞台嫁接,不仅技术上有“靠山”,产业化、销售等环节也都有了支撑。
面临跨越危机、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温医多年累积下的科研软实力当之无愧地成为了这一场“大转身、大升级”的硬支撑!
位于乐清的浙江嘉恒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欲上马“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仪”规模化生产线项目,却困扰于核心技术被国际大厂家垄断。温医获悉后,主动伸出“橄榄枝”,提出共同组建“医学影像技术研究院”,为嘉恒公司面临的临床科研难题排忧解难。由温医牵头搭建的平台远不止这一个,生物与天然药物研究院、水域科学和环境生态研究所、健康与环境生态研究所、基因组医学研究院、蛋白质组学研究所、线粒体生物医学研究院等,都前瞻性地瞄准高新技术应用领域,用好、用足人才资源、科研资源。瞿佳告诉记者:“中科院温州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所还将着力建设生物材料关键技术研发平台、生物医药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和成果转化以及技术孵化平台等三个技术平台。”
集人才优势
提供多元支撑
不仅医学上有专业优势,随着科研实力增强,专业增加,人才集聚,温医在生态保护、绿色农业、水源净化等方面也不断有所作为,为温州生态建设贡献力量,提供了多元化的支撑。
今年以来,温医昆虫学专家杜永均教授频频下到永嘉农村,为当地农户培训如何利用非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以促进当地园艺作物标准园的建设。此外,从2008年起,在永嘉县,1万亩水稻、2000亩蔬菜和1万亩茶叶已连续三年将防治病虫害的重任由性信息素担任——利用人工合成的模拟雌虫性信息素对害虫进行绿色防控,不影响生态环境。这一安全农产品生产、农业循环经济和农业生态建设的模式和操作规程,已被列为国家农业部重点推广的四大绿色防控技术之一,在全国20多个省市推广面积达500万亩以上。
经过多年整治,不少市民发现,家门口的温瑞塘河水质渐有好转,这其中亦有温医的一份功劳。水环境保护专家、温医特聘教授张明华把在美国的研究成果、经验搬到温州,还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到温瑞塘河治理上,该系统负责监控覆盖塘河全流域的污染源空间信息,进行动态的科学分析、管理决策等,成了塘河24小时的“贴身管家”。
发挥学科优势
反哺社会
在温州医学院的挖掘开发下,“浙八味”之一的道地药材温莪术,其药用价值得到了极大发挥。
温医选址瑞安陶山镇,建起1000亩温莪术试验田及3000亩GAP建设规划基地,并联合国家新药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制剂工程研究基地,有效整合中科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以及众多海内外资源。至目前,已对温莪术抗肿瘤纳米粒、温莪术缓释滴眼液、温莪术口腔喷雾剂以及系列日化产品进行研究和开发。产业链上的农户、合作社、企业均由此受益。
作为医学院校,温医在促进人类健康、解除病痛上始终不曾放慢脚步。近年来,优势学科眼视光学坚持将近视、遗传性致盲性眼病、低视力等我国常见视觉系统高发疾患,与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纳米生物技术、基因治疗、超声技术等前沿性、支撑性高技术学科交叉融合,在近视发生发展机制、视觉功能、视觉发育研究、视觉诊疗器械和产品、眼科生物材料等方面先后承担并完成了众多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一项重点研发高生物活性的人工晶状体、角膜修复材料和产品,已帮助数百万视力残疾患者重见光明。其建设的国内一流眼镜和相关产品检测和研发平台,不仅提高了我国眼镜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科技含量,一批高科技的眼镜产品、眼视光生物医用材料及产品也得以不断研发。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