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地市级
媒体温医
  • 温州都市报:藏地良医亮明眸
  • 作者:项熙衍    通讯员单位:眼视光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   编辑:   字数:1125   浏览:157
  • 初见壤塘县人民医院眼科主任何燕时,我便知晓她的“特殊”身份——她是温州眼视光团队徐栩主任一手带出来的白内障手术骨干医生,是“川藏青光明行”行动于1年前为壤塘培养的“带不走的医生”。

    何主任见到我时,微笑的眼眸里满是谦和,轻声对我说:“小项,视光我以前接触少,往后多麻烦你了。”彼时国庆值班表刚敲定,为了让同事们安心过节,整个国庆中秋假期只有何主任独守诊室,因此我与何主任相处时间也最长,互相之间也最为熟络。诊桌上堆叠的病历与崭新的眼视光专业书籍,既是她25年从医路的沉淀,也是对新领域的敬畏——这份赤诚,更让我对这位“壤巴拉好人”生出满心敬意。

    何主任对患者的好,是刻在骨子里的温柔。中秋节当天,来了一位佝偻着背、腰弯得几乎与地平行的藏族老人。他身后还跟着一位抱着婴儿的年轻妇人和攥着妇人衣角的女孩儿——每个人的衣物都磨得褪去了原色,小女孩上衣的边缘甚至破旧得像凌乱的流苏。

    老人落座时,何主任俯身凑近耳朵听着,时不时点头回应,等老人说完后便转头给我翻译:“他说眼睛模糊还怕光,想来看看,但又怕医药费贵,拖累家里。”

    何主任一边安慰老人,一边为他细细地检查,在确诊是老年性白内障导致的问题后,她轻握着老人的手安抚:“没大问题,咱们医院可以开展白内障手术了,费用很实惠,到时候我打电话叫你来!”老人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嘴里不停念叨着“谢谢、谢谢”。

    了解到老人家庭困难后,何主任又主动为老人申请了一副免费墨镜,甚至特意约他们下午再来,说中午将家里的一些闲置衣物整理出来送给小孩。我站在一旁,不仅叹服于她与患者沟通的融洽、诊疗操作的专业,更被那份穿透冰冷仪器的人文暖意击中——她守护的从来不只是患者眼前的光明,更是用专业与温柔,照亮人心的每一个角落。

    何主任对专业的追求,更见“如切如磋”的执着。只要我俩同值门诊,我在操作视光专业技能时,她总会在一旁认真记录细节,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她常说自己“学东西很笨”,可日积月累的坚持,哪有跨不过的难关?

    转眼一个月过去,当小患者们来就诊时,何主任已经能从容地主导整个视光检查流程。她用藏语和家长沟通孩子的情况,熟练地操作验光仪、检影镜,并结合孩子的情况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每个孩子离开前,她总会弯下腰,特意用汉语叮嘱:“一定记得保护好眼睛哦。”

    一个月里,我见证了何主任从需要依赖我解读数据的“学习者”,成长为能独立完成视光诊疗的“同行者”,她那份对专业的敬畏、对患者的负责,始终未变。

    作为曾多次经由温州都市报陈忠慈善工作室牵线、获温州太平慈善功德会支持、前往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进修的医者,何主任早已是壤塘当地“造血型”的核心骨干人才,但她依旧谦逊与热忱。她用25年的坚守,“医”路为壤塘百姓守护视力健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