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地市级
媒体温医
  • 温度新闻:【求索|强城赢未来】合理保护大型考古遗址 深化温州中华文明之源探究
  • 作者:陈静    通讯员单位:统战部   编辑:高拓   字数:2790   浏览:904
  • 编者按

    从千年繁华走来,向未来之城进发。跻身全国城市30强的温州,在冲刺万亿级GDP、千万级人口的关键时刻,发出了“强城行动”的集结号,明确实施“强城行动”——实施空间重构、产业创新、循环畅通、品质提升、功能优化、文化赋能等行动,做强城市这个龙头,全力打造浙江高质量发展第三极。为此,“求索”今起推出“强城赢未来”专栏,为温州“强城行动”鼓与呼,欢迎垂注。

    叶建 陈朝晖

    温州地处浙南,但与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有着直接的联系,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温州先民在此栖息活动,其中鹿城区曹湾山遗址便是明证。它是新石器时代人类聚落遗址,为第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好川文化聚落遗址。

    古温州更是与中原青铜文化、世界“巨石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2003年考古发现的瓯海区穗丰土墩墓便是属于西周时期,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瑞安、平阳、苍南等地的石棚墓则是南方地区唯一的石棚分布区,是世界“巨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换言之,当下温州境内的大型考古遗址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之间的关系密切,其保护和利用是浙江“文明探源实证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困境

    然而,通过走访发现,我市目前的中华文明之源遗址保护和利用,除鹿城区曹湾山遗址保护相对良好外,其他总体情况堪忧。

    其一,部分考古遗址遭受破坏。穗丰西周土墩墓在2003年挖掘完毕后回填,当地农民的耕种活动,致其保护价值降低。石棚墓遗址破坏尤甚。马屿的棋盘山、钱仓的龙头山、钱库的桐桥等地的13处墓群因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合理保护,而莘塍岱石山24处石棚墓遗址,因仅列瑞安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场损毁严重。

    其二,部分考古遗址社会知晓度低。温州中华文明之源考古遗址在全国乃至世界考古界、文化界负有盛名,日韩等国际学者多次来温考察。但是,部分遗址因位于城郊的山顶,平日当地群众鲜有涉足,而学界研究和政府宣传力度更是不够,导致属地乡镇管理人员对此知之甚少,也缺乏动力加以保护。

    其三,基层文保机构难以发挥应有作用。一是文物保护机构在县(市、区)配置层级低,与上级机构欠缺业务方面的专业指导和工作联动。二是编制紧张,难以引进紧缺人才,文保站所发展不平衡。三是经费投入有限,基层文物保护工作开展举步维艰。

    原因

    究其原因,归纳有以下几方面的情况:

    一是文明遗址保护规划起步较晚,相关保护工作难以同步跟进。目前,我市“中华文明之源”遗址,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期太长,浙南石棚墓群是在2001年,距离瑞安岱石山的石棚墓挖掘已隔十年;鹿城曹湾山遗址挖掘是在2002年至2003年间,成为国家文保单位也相距十年左右;穗丰西周土墩墓因破坏严重,连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条件都不具备。又如瑞安岱石山紧依莘塍工业园区,难以制定遗址保护和开发规划。

    其二,社会力量协助机制较弱,导致文明遗址保护难以提质增效。一是温州各地文史人才分布不均,主要集中于市本级,而县(市、区)则相对较弱,导致很多信息大都停留在考古报告和博物馆馆藏文物陈列上,遗址现场少有人问津;二是项目资金、土地要素匮乏,由于文明遗址现场日益接近城市建设的核心地带,如何建设相关陈列馆更是涉及规划限制、用地指标、资金筹措等困难;三是遗址出土的精品文物分散保存在省市县各级博物馆和考古部门,如何实现文物回归,并以合理的方式加以展陈,这些都对当地文物、博物部门和人员提出了技术和制度的挑战。

    其三,文明遗址展陈相对薄弱,导致社会民众认知度偏差。一是文明遗址发现和挖掘在体量上比较单薄。如曹湾山遗址的抢救性发掘,现场面积只有635平方米,但与之相关的文物遗存范围可能更大,不仅包括山体本身,也有可能涉及周边的村落和山体。二是大部分文明遗址周边没有专题陈列馆。由于在考古发掘前后没有作相应的规划,导致遗址在发现和挖掘后大都回填,现场只放置了界石、保护栏杆和文物保护单位介绍碑。这就造成民众在遗址现场无法获得文物的体验感,对文明遗址也无法产生亲近感。

    建议

    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其一,加强顶层设计,制订温州“中华文明之源”遗址保护规划和行动方案。“中华文明之源”遗址作为大型的考古文物遗址,不仅有核心区,还有附属区,以及待定考古的区域。建议成立温州“中华文明之源”遗址保护工作专班,主要领导领衔督办,各相关县(市、区)一把手配合,其主要职责是:一是指导制定温州“中华文明之源”遗址保护规划,并就当前存在的难题、痛点问题、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层级提升问题,探索机制创新,实现遗址保护和地方经济协调发展;二是制订温州“中华文明之源”遗址保护提升行动方案,成立文博专业委员会,聘任相关专家对曹湾山文化遗址、西周土墩墓青铜文化遗址、浙南石棚墓群等的保护进行指导把关,并积极向省级乃至国家文物部门申请温州“中华文明之源”考古遗址的拓展、深化;三是定期督查县(市、区)政府“中华文明之源”遗址的保护工作实施进度。统筹全市文保力量,创新人才和队伍管理模式,深化文保工作机构的体制改革,引进紧缺人才,实现专业队伍在全市范围内的统筹调配和资源共享,解决人才要素保障问题。组建乡镇村居兼职文保队伍,推广社区乡村文物保护模式,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其二,实施遗址+专题馆建设,打造温州“中华文明之源”遗址展示的文化地标。考古遗址的保护、利用在展现其特定历史和文化元素方面有着较为强烈的现场感和体验感,这是一般城市综合博物馆所无法重构的。而要打破这种格局,势必要在考古遗址周边建设主题馆。一是对温州“中华文明之源”遗址尤其是重点考古遗址,采取资金和政策倾斜等方式,鼓励属地政府启动主题遗址公园的建设项目,使“中华文明之源”遗址不再寂寞,出土文物不再背井离乡;二是支持专题馆高起点、高规格建设,并积极联系市内外专家团队,为之提供人才支撑,使专题馆建设和展陈内容真正体现温州地域文化在中华文明序列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积极协调县(市、区)乃至省级文博部门,支持新建的“中华文明之源”遗址专题馆成为温州乃至省级博物馆的分馆单位,并推动温州“中华文明之源”遗址出土文物回归到专题馆展陈。

    其三,开展温州“中华文明之源”行动宣传活动,打造温州文化推介的金名片。贯彻落实《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浙江省土地储备考古前置管理规定》等规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一是采取线上线下发力,专家和民众参与,组织市内外专家学者、网络大咖到现场考察参观,制作专题宣传片并在国家级媒体上加以推送,帮助民众了解瓯越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激发民众的保护与参与意识;二是把温州中华文明之源遗址研究和推广纳入温州大典、温州学体系,引导市内外文化文艺和哲学社科工作者开展温州中华文明之源的学术研究、文艺创作,推出一批学术著作和文艺作品,推动文化繁荣;三是聚焦新的文化使命,积极将温州“中华文明之源”遗址及其专题馆的参观纳入省市文旅精品路线和学生研学线路项目,推动温州“中华文明之源”遗址保护成为社会民众的共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