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地市级
媒体温医
  • 温度新闻:守护青少年体质健康,探索山区儿童健康科普
  • 作者:曹景辉 柳毅品    通讯员单位:第一临床医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   编辑:高拓   字数:1622   浏览:503
  • 同心共圆强国梦,健康为先我有责。为响应全民健身的号召,提高山区小学生对“健康中国”的认识程度,科普运动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温州医科大学“健康‘医’共体”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温州市文成县珊溪镇开展“稚笔绘青山,医歧向未来”夏令营活动,通过知识讲解,模型制作和模拟实验三种形式,让理论知识“活”了起来,帮助孩子们理解运动知识,提高健康意识。


    看得见的“脱臼”,关节保护不能忘

    “原来关节是这样的,圆乎乎的卡不牢,难怪容易脱臼。”看到卡纸制作的关节道具,夏令营小朋友发出一声声惊叹。

    近日,实践团开展“骨骼知多少”理论课程,实践团成员熊恩东聚焦运动中的关节,由搭积木游戏引入到关节在运动中起支点作用这一概念,进行关节保护的理论科普。伴随着课堂的发展,熊老师拿出卡纸制作的骨骼模型,具象展现出关节的形态和关节在体内是如何运动的,引导孩子们讲出为什么关节会脱出关节面,逐步剖析脱臼的原理,进而延伸到适度运动,保护关节。

    在“骨骼长这样”手工课中,同学们疑问不断,笑语不停,课堂氛围活跃有趣,现场制作热火朝天。转动、弯折、脱离、断裂,随着手工模型的各种变换,一个断裂的“关节”将课堂推向高潮。同学们在动手制作中感受了骨头的形态,对骨骼尤其是关节在运动中的姿态进行现实模拟,分析了各种常见脱臼发生的原因和过程,不断讨论和提问,逐步理解并产生自己对保护关节的观点。最终由熊老师总结概括关节保护的方法,点出健康运动的理念,帮助孩子们巩固理论课知识,形成系统性、逻辑性的关节保护框架。

    小手高举,是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笑容满面,是同学们对健康的向往。熊恩东老师在“骨骼动起来”实验课上邀请几名学生代表上台,用标准人体骨骼模型进行打击脱臼再恢复。他强调,关节是脆弱的,外力撞击是脱臼最常见的原因,“现在老师讲了脱臼的原理和过程,希望同学们保护好自己,也保护好其他同学,打打闹闹千万要适度。”

    “骨骼”系列课程结束后,熊恩东提到,身为小学生老师,传授的知识应是贴近生活,服务儿童的,“不能因为自己是大学生,就高估孩子的理解能力,只强调运动保护的大道理是对参与夏令营的孩子不负责的行为。”


    摸得着的“经脉”,肌肉原理能记牢

    “老师我知道!这个是腹肌!” 当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走到眼前,孩子们难掩自己的学习热情。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运动中的肌肉,实践团成员厉语杉穿上“肌肉服”,带孩子们体验肌肉的基本位置和发力感。书本里,肌肉是“死”的,满是文字的课本和生涩的插图,孩子们总是难以理解;课堂中,肌肉是“活”的,孩子们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各块肌肉的发力,此刻兴趣成为了最好的老师。

    由浅入深,简单感受肌肉发力后,孩子们提出疑问,“为什么肌肉带动了我们的身体运动呢?”实践团成员钱昱成以手部肌肉的运作为例,带领孩子们制作手部肌肉联动模型:卡纸化作皮肤,吸管化为手骨,细线当作“经脉”牵引肌肉。随着模型“手指”动起来,肌肉运动的神秘面纱被揭开,肌肉原理也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在孩子们的心中埋下了种子。

    “我希望晚上快点过去然后来这里上课!”参加夏令营的毛新宇小朋友在课后说。举例、模型、实践,构成了“活起来”的知识。多元的运动引领模式,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的同时,也在运动健康的路上走得更远。为全民健身事业做了新的尝试,提供了新的见解,为新时代运动健康引路。

    据悉,“稚笔绘青山,医歧向未来”夏令营活动是“健康‘医’共体”暑期社会实践团和文成县珊溪镇党委合作,开展“七彩假期”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平台。团队聚焦“山区儿童体质健康”科普和“全民健身”推广,在党团共建基础上普及健康知识,有效提升当地儿童对运动健康的认知程度,为营造健康运动氛围奠定基础。

    下一步,温州医科大学“健康‘医’共体”暑期社会实践团将持续推进运动健康生活理念传播,深入响应国家“守护青少年体质健康”号召,积极探索完善儿童体质健康科普在山区宣传工作路线。以推动健康科普课程进校园为主线,做新时代运动健康的引路人,投身乡村振兴,助力健康中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