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地市级
媒体温医
  • 温州日报:一场生死营救挽回了一条生命
  • 男子打球时突发心肌梗死,呼吸心跳骤停……生死一线间,隔壁球场冲过来一群人……
  • 作者:李尖    通讯员单位:附属第一医院   编辑:裘徐 温彬彬   字数:1753   浏览:2887
  • 医护人员接力参与抢救。 温医大附一院供图

    昨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61岁的陈先生(化名)与爱人谈笑风生。而就在10天之前,他在羽毛球馆因为突发心肌梗死,无心跳无自主呼吸,情况极度凶险。濒死时刻,在同一球馆打球的温医大附一院、附二院和市人民医院的十几位医护人员展开了一场教科书般的生死时速救援,为这场联动前后方的生命营救拉开了序幕。

    接力!赢得第一线生机

    9月17日15时20分左右,刚打完两场羽毛球的陈先生突然感到胸痛且不能缓解,和妻子通过电话后,他坐在场下休息,30分钟后他突然歪倒在一边不省人事。

    和陈先生一同打球的市人民医院的医生见状赶紧上前查看,呼之不应,初步判断心跳骤停后立即对他开展抢救。此时,在隔壁球场打球的温医大附一院外科医生季晓克正好路过,“病人意识丧失,没有呼吸,大动脉没有搏动。”于是他随即投入到抢救中。

    同在球场参加比赛的温医大附一院党委书记沈贤闻讯后,立即组织该院参加比赛的麻醉医生、外科医生和护理人员等10来人赶到病人身边,轮流开展心外按压、气道开放……系列急救措施有序而紧张进行,随即,温医大附二院的一名麻醉医生也加入到抢救队伍。由于患者牙关紧闭,为确保有效供氧,季晓克跪地给陈先生做口对口人工呼吸,四次深长有力的呼吸,让患者胸廓有了明显起伏。

    其间陈先生有了几次微弱的脉搏但很快又消失,而且还有多次呕吐,这种情况对心梗患者来说很致命。为此,护理人员冯小芳、陈小珍一边用毛巾擦拭呕吐物,一边尽量保持患者气道通畅。

    在没有任何急救设备、急救车还未赶到的20多分钟内,包括温医大附一院、附二院、市人民医院的十几位医护人员,用他们的双手建起了强有力的心跳,为陈先生赢得了第一线生机。

    畅通!全力和时间赛跑

    胸外按压只是过渡阶段,患者急需救护车上的除颤仪来恢复自主心跳。温医大附一院麻醉医师李强早已候在球馆外引导,16时10分救护车赶到,他火速拿上除颤仪奔向陈先生。

    三次除颤后,陈先生恢复了呼吸和心跳,16时20分,李强和人民医院的医生一起护送患者奔赴温医大附一院南白象院区。

    与此同时,温州市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温医大附一院心血管内科知名专家黄伟剑统筹安排并联系了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单培仁立即启动急性胸痛院前救治绿色通道,准备急诊冠脉介入手术。

    16时45分患者送达急诊抢救室,立即开启胸痛中心绿色通道,建立静脉通路、气管插管、完善心电图检查;17时25分进入心导管室手术,完成急诊冠脉造影,发现陈先生心脏最主要的一根血管——前降支完全闭塞,十余分钟就顺利完成了手术抢救,植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建立循环支持, 并开通闭塞的血管。术后,陈先生被送入CCU(心脏重症监护室)。

    当天夜里,陈先生病情仍旧危重复杂,伴有严重误吸、低氧血症、血压不稳,医务人员守候及抢救直至第二天凌晨。第二天,陈先生意识逐渐恢复,之后生命体征趋于平稳,陆续拔除气管插管和停用循环支持。

    呼吁!提高警惕防万一

    对于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医生最担心的是缺血缺氧性脑病,脑功能受损以及全身多器官衰竭。万幸,正是因为抢救及时,陈先生没有出现器官衰竭等症状。

    但如陈先生这般幸运者可谓寥寥,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4万人发生心跳骤停,平均约每分钟发生1例。心跳骤停发生前毫无征兆,院外存活率只有不到1%。

    工作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吸烟,高脂、高盐饮食,经常熬夜,体育运动减少或过于剧烈的运动、酗酒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心源性猝死的危险诱因。黄伟剑呼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间,对高危人群及时进行早期筛查至关重要。目前附一院通过冠脉增强CT造影结合无创功能学的评估,可有效诊断冠心病,从而给予专业(包括药物治疗)治疗措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沈贤表示,健身场所内发生心跳骤停的事件屡见不鲜,且很多患者为平时身体状况基本良好的青壮年。面对猝死患者,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除颤或心肺复苏。他呼吁运动场馆做好包括除颤仪在内的急救设备的配备,以及员工急救知识培训,提高应急救护能力。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