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起搏中国专家共识在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正式在线发表,这是全球第一部希浦系统起搏共识,标志着我国在起搏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在共识撰写中,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起搏团队贡献突出。
昨天,《共识》首要撰写者、温医大附一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黄伟剑教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何为希浦系统起搏
正常情况下,人体心脏的窦房结能自动地、有节律地发出电脉冲,通过传导系统向心脏各部位发出指令,使心肌收缩,心脏跳动,向全身泵送血液。若心脏传导系统发生障碍或者窦房结不能有规律地发出电脉冲、下传电脉冲,心脏就会出现心律失常,甚至停跳,危及患者生命。人工心脏起搏器可以对患病的心脏根据需要给予直接电刺激,人为地使心跳正常起来。
然而这种传统的起搏器是非生理的,导致心室跳动不同步,使得心脏收缩能力明显减弱,泵血量也大大减少。心脏通过节律性收缩和舒张实现泵血,为人体循环不断输送血液。若心脏供血量减少,早期心室通过增加心肌的收缩力来代偿,心脏负荷大大增加,逐渐出现心室扩张,进行性的导致心脏的收缩功能下降,病变到一定程度,不能维持必需的心排血量时,必然导致心脏功能的衰竭。
黄伟剑教授介绍,希浦系统起搏就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难题,最大化地模拟了生理性起搏路径,使心脏跳动同步性更好。该系统起搏包括了希氏束起搏(HBP)和左束支起搏(LBBP)。希氏束起搏避免了常规右室起搏导致心室失同步从而介导的心衰,还可以纠正室内传导阻滞,替代三腔起搏治疗实现心室再同步化治疗,被公认为目前最生理的起搏方式,相对于传统起搏模式,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心功能。左束支区域起搏则在希氏束起搏的基础上补充和发展而来,适用病人更广泛,解决了希氏束起搏的一些不足。
人工心脏起搏系统主要包括两部分:脉冲发生器和电极导线。希浦系统起搏手术中,医生会用一根细长的输送鞘,在造影屏幕监视下,精确地将电极定位在希氏束或左束支区域,夺获传导束,纠正了导致病人左心室收缩失同步的左束支传导阻滞,达到双室/左室的同步,恢复同步性提高左室收缩功能。相比传统的起搏器植入手术,该项术式要求准确把握电极固定深度,手术技术更加精准。
被称为“黄氏技术”
从2011年开始,黄伟剑教授就带领团队成员在国内率先开展希浦系统起搏的研究。白天手术,晚上研究,日复一日地不断摸索,细心观察,大胆质疑,解决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为弥补改进传统希氏束起搏的缺陷,黄伟剑带领研究团队提出了革命性的"4D"技术,并首创了左束支起搏,大大拓展手术的适应症、提高疗效性与安全稳定性,给需要起搏治疗和再同步治疗的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被国外学者们称为“黄氏技术”。
多年来,他毫无保留地在国内外推广中国原创的左束支技术,在国内近百家知名中心开展手术带教,与国内外心脏疾病临床和基础研究团队进行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在美国、日本及欧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推广与交流,接受培训的医生达上千人。迄今团队共完成约2000余例希浦系统起搏,其中左束支起搏约1000余例,手术量、研究深度和植入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其发表的临床技术研究和相关基础研究的SCI论文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和高频次引用。
2017年,黄伟剑教授作为国内唯一的学者,参与《永久希氏束起搏国际专家共识》撰写,被门诊杂志评为2017年中国心血管领域十大影响力事件之一。2019年6月,为规范左束支起搏的推广与应用,黄伟剑教授团队应《HeartRhythm》杂志主编邀请,发表《左束支起搏操作指南》,首次系统阐明左束支起搏的操作标准与定义。黄伟剑教授本人连续5年受邀参加美国HRS年会并做相关专题汇报,并进行大会的手术演示。作为发起人之一,连续3届参与美国生理性起搏年会,并做大会主题研究,在全美最著名的生理性起搏医院Geisinger心脏中心进行手术演示与指导。
共识发表意义大
目前希浦系统起搏技术,尤其是左束支起搏技术运用日渐广泛,但各大医院及治疗中心的医生在技术操作和标准上尚未统一,适应证也亟需规范。为解决上述问题,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组织下,由黄伟剑教授作为首要撰写者、温医大附一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苏蓝教授核心执笔、温医大附一院心血管内科吴圣杰医生作为工作组秘书,以及国内其他专家组成的11人“撰写团队”,结合国际相关共识、国内外研究和专家临床实践经验,历时1年5个月,经过3次集中讨论、多次组内及线上讨论后,合作完成《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中国专家共识》。
黄伟剑介绍,制订本共识的目的是进一步规范和指导希浦系统起搏技术在国内各医疗中心的临床应用,有效促进我国更加合理、合规地为有适应证的患者进行生理性起搏。同时也为国内今后有的放矢地开展希浦系统起搏提供了行业依据,进一步促进我国有序开展希浦系统起搏的临床研究工作,保持我国在希浦系统起搏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使具有适应证的患者从希浦系统起搏中真正获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