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肝癌每年新发人数和死亡人数都占到全球50%~55%,虽然近年来肝癌手术治疗在临床已广泛应用,但术后5年生存率仅维持在5%左右。FGFR4(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是一类穿膜的受体酪氨酸激酶,其突变或过表达与肝癌的增殖、转移及耐药密切相关。目前,已有大量FGFR4小分子抑制剂先后进入临床研究阶段,但是在实际的肝癌治疗过程中,通常会发生包括V550L氨基酸点突变(FGFR4V550L)导致抑制剂的耐药,因而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在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博士生导师刘志国教授的指导下,本科生团队通过经典药物设计并结合计算机辅助技术,设计并合成了一类新型的2-N-芳基-4-N-芳基-5-氟嘧啶类化合物,通过进一步的体外抗肿瘤激酶活性筛选发现,该类化合物具有较高的FGFR4V550L 突变激酶抑制活性,经后续开发有望适用于临床上对FGFR4抑制剂产生V550L突变耐药的肝癌患者。目前,该类小分子药物以本科生团队负责人陈文斌为第一发明人申请专利,成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刘志国教授及其带教的本科生科研团队与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据悉,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李校堃院士科研团队长期从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及其受体家族蛋白的基础和新药开发研究。该团队在国际上率先研制出FGF1和FGF2系列创新药物,并广泛应用于烧、创伤和糖尿病下肢溃疡的治疗。截止目前,该团队研发的三个一类新药在中国已累计用于近9000万次创伤患者,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系列科研成果并先后荣获200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年来,随着小分子靶向药物研究的兴起,李校堃院士科研团队专门设立了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类小分子抗肿瘤药物研究方向。与肿瘤密切相关的FGFs的相应受体家族成员FGFR1-4成为该团队科研攻关的重要研究领域,作为该团队的研究成果之一,该授权专利发现的小分子药物为临床部分肝癌患者的耐药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刘志国教授告诉记者,目前该类小分子药物已完成了部分前期成药性评价,已有相关制药企业有意愿与其合作开展临床前新药开发研究。
媒体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