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夏秋季节都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从东海之滨出发,跨越茫茫雪山,来到青藏高原,只为给这里患眼疾的贫困群众送去光明。
他们是来自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的“川藏青高原光明行”团队。从2012年8月24日至今的9年多时间,他们的足迹遍布青藏高原16个贫困县市,从手术巡回车到建立联合眼视光中心,累计开展眼科手术3311台。
近日,记者联系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党委副书记陈洁,听她讲述这一路的送“光”故事。
高反、翻车、推墙 今生难忘的极致体验
在藏区,眼病的发病率一直高居不下。
活动最开始的契机,是来自青海当地的一个邀请。“当时我们对于高原的情况一无所知,所以也谈不上有什么顾虑就直接去了。”就这样,陈洁和第一批“光明行”团队一行20人兴冲冲地就踏上了去青海的路。
从青海西宁出发,横跨青海,翻越雪山,医疗队遇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呕吐、头痛、眩晕是常事。但是,医者仁心的信念从未让大家退缩过。在工作途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幕:队员们稀里哗啦一阵狂吐,吐完马上回到工作岗位,没工作多久,又跑去一阵吐。在这种条件下,跨越几千公里的第一次“光明行”,他们做了67台手术。
回来后,他们定下了第二年要做1000台手术的目标。陈洁开玩笑说,这个宏大的目标就是后来极致挑战的开端。
为完成这个目标,他们一行200多人在几个月时间里,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挑战。那段时间,他们遇到过车子开到半路油箱干了,人要走上一两个小时去找油;遇到过泥石流塌方,眼睁睁地看着车子滚到河中;甚至在道路无法通行的情况下,把村民的墙拆了,等车辆过去后,再把墙重新砌起来……“现在我们几个发起人聚在一块聊起当时的事,还会聊得感动到哭,那种极致的体验,真的今生难忘。”陈洁说。
连机器都高反“罢工”
希望有更多人去帮他们
“为什么不在温州地区做这件事,要跑那么远去帮助藏区群众?”面对询问,陈洁回答,“藏区不比条件好的温州,希望有更多像我们这样的人去帮助他们。”
事实上,藏区条件的恶劣非同一般。有时候,需要去克服困难的不仅仅是人,还有医疗设备。在高海拔的山上,设备常常会出现高反“罢工”的情况。那时候就需要医护人员白天看着病人,夜里把设备抱下山脚,继续做检测工作,第二天一大早再赶上山。
而这坚持的动力,就来自患者眼里流露的希望。曾经,有位老人因患白内障,3年多没看清过自己熟悉的家人,在医疗队员的帮助下,她终于重新看见家人的脸。还有一位藏区的女患者患有2700度的先天性近视,自打出生起,她就没有看清过这个世界。直到“光明行”团队为她做了手术,她在术后第二天便恢复到了0.6的视力水平。该患者被瞬间清晰的世界“惊呆”了,而她的丈夫在病房里一直念叨说“感谢党,感谢人民……”“在他们的道谢中,我感觉到我们就是他们的希望。”陈洁说,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做下去。
他们的这种善行也在日益感染着更多人加入“光明行”队伍中。陈洁的丈夫是一名业余电力爱好者,他多年跟随医疗团队走进藏区,协助解决供电和机械问题,她的女儿也受其影响,三次进入藏区参加光明行服务。一批又一批的医学生们也加入其中,他们将它称之为“高原上最美的思政课”。
量身定做公益项目
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
如今,“光明行”项目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支持和医院的帮扶下,从组建一支公益医疗队,到逐步形成系统工程,逐渐走出了一条“政府合作、援建中心、培养人才”的“造血”路径。
目前,“光明行”已在川藏青多地支援建设“联合眼视光中心”11家,为该中心购置眼科设备、搭建远程门诊平台等,使之在硬件上具备独立开展眼病常规诊疗的能力。同时,为当地培养藏族眼科医护人员16名。
“连续9年的光明行让我有个很深的体会,我们不仅要做到授人以鱼,也要授人以渔。”陈洁说,有时候,即使眼视光中心就在几公里外,有些藏区群众不懂得如何去寻找医疗服务。因此,“光明行”队伍在根据当地的条件量身定做适合他们的慈善公益项目。
此外,自2018年起,“川藏青健康光明行”工程迈出国门,走向一带一路,承担国家援非任务,帮助非洲布基纳法索、中非班吉等国家300多人重见光明。
“让人人拥有看得见的权利。这既是国家眼健康规划战略要求,也是眼视光人的初心和使命”陈洁说。
媒体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