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地市级
媒体温医
  • 温州晚报:从打造温州“火神山”到龙湾新院区开诊——专访温医大附二院、育英儿童医院院长沈贤
  • 作者:金智宽 薛样洋    通讯员单位: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   编辑:高拓   字数:3022   浏览:3704
  • 温医大附二院供图

    今天,市区东部首个三甲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以下简称温医大附二院)龙湾院区正式开诊!

    这不仅是温医大附二院四十余年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大事,也是温州医疗康养中心城市建设迈出的重要一步,并给浙南闽北赣东百姓看病就医带来更优质便捷的服务。

    从疫情期间仅用7天打造温州“火神山”,到瓯江口院区、龙湾院区相继开诊,“大专科小综合”多院区一体化蓝图铺陈开来,这一年,对温医大附二院而言,是挑战和压力巨大的一年,也是获社会各界关注较多的一年。

    近日,温医大附二院、育英儿童医院院长沈贤接受温州晚报记者专访,讲述自今年1月担任院长以来的心路历程,以及对温医大附二院尤其是龙湾院区的发展规划和理念。

    □晚报记者

    金智宽 薛样洋

    新院区开诊:肩头的担子更重了

    记者:沈院长您好!龙湾院区即将迎来正式开诊,此刻您有什么想说的?

    沈:非常激动!对温医大附二院来说,今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附二人”连续作战、马不停蹄,很不容易。10月初,龙湾院区挂上了启用倒计时,进入冲刺阶段。但各项工作都很赶,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工程验收,通过消防、环保等检查,并取得医疗许可证,是难以想象的!为了兑现10月31日开诊的承诺,所有工作人员“5+2”“白+黑”。温州市委市政府、龙湾区委区政府和浙南科技城管委会全力支持,卫健、住建、消防等部门直接现场办公。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才能最终实现新院区的顺利开诊。当然,也感到压力。新院区的开诊,意味着更多的运营成本、更多的工作事项,肩头的担子也更重了。

    筹备期间:微信步数三四万步是家常便饭

    记者:筹备新院区开诊的那段时间,有哪些事令您印象深刻?

    沈:有很多。总结起来,就是“附二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

    为把责任落实到位,我们实行“包干到户”,每个人都领到了自己的“责任田”,每天上午、下午各召开一次碰头会,坚持“任务不过夜”。晚上八九点,我下班的时候,经常看到很多房间的灯还亮着。

    比如,分管后勤的副院长吴连拼,由于最近“连着拼”,导致腰肌劳损,每次开会时都要打着腰带站着。护理部主任王爱霞,因为要在现场不停地指挥,说话太多,时间长了导致咬合关节炎,现在嘴巴都张不开。信息科的同事们,连续好几天加班到凌晨两三点……

    说句心里话,真挺累的!没日没夜,有些同事就干脆住在这里。医院宣传处的同事告诉我,不少同事在新院区里忙活,微信步数达到三四万步是家常便饭。

    打造温州“火神山”: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记者:您担任院长伊始,就肩负起打造温州“火神山”的重任。其间,发生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您有哪些收获和感悟?

    沈:仅用7天就改建为高标准的新冠肺炎救治定点医院,看似是一件很“苦”的事情,其实,这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时,瓯江口院区刚竣工,还不具备收治病人的能力,正值春节假期,叫不到搬运工、清洁工、理发师。于是,我们的医生、护士、干部们纷纷挽起胳膊,主动去打扫卫生、搬运设备,干各种脏活累活。更重要的是各级党委政府全力支持,特事特办;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所有这些汇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还有什么干不成的呢?

    过去半年多了,当时的“苦”和“累”已慢慢变得模糊,留给我更多的是一起奋斗的美好回忆。在这场战疫中,我们齐心协力,展现了担当有为、艰苦奋斗的精神,锻炼了一支作风优良的队伍,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这些,对于之后瓯江口院区、龙湾院区的顺利开诊,都有很大帮助。

    “落子”龙湾:扩大医疗服务辐射半径

    记者:温医大附二院将新院区设在龙湾浙南科技城,有什么战略意义?

    沈:首先,市中心的医疗资源相对充裕,但城市东片优质医疗资源相对比较匮乏。我们将新院区“落子”龙湾,就是考虑到这里需要一个三甲医院去填补这块空白。其次,龙湾的交通区位条件优越。龙湾国际机场、沈海高速复线、高铁东站、瓯海大道以及S1线、S2线等都布局在新院区周边,BRT等公共交通也将逐步完善,龙湾未来会成为交通枢纽,新院区的医疗服务辐射半径将扩大到浙南闽北赣东,给老百姓就医带来极大的便利。

    四大院区:各有特色和重点

    记者:随着龙湾院区的启用,温医大附二院将形成“大专科小综合”多院区一体化格局。具体有哪些院区,科室设置情况如何?

    沈:目前,温医大附二院已拥有鹿城院区(含学院路部、南浦部)、瓯江口院区、龙湾院区(含康复中心)和台州院区四大院区,且每个院区各有特色。其中,鹿城院区以妇女和儿童为特色;瓯江口院区以骨科、运动康复为特色;龙湾院区以成人内、外科为特色。肿瘤和心脑血管作为两类死亡率高的疾病,未来是龙湾院区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为此,我们将在龙湾院区配备直线加速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心血管杂交手术室等一流医疗设备。

    多院区模式:作为专科医院去发展

    记者:有人认为“多院区”会分散优质医疗资源,您对此怎么看?

    沈:我认为不会,而且恰恰相反。所谓的优质医疗资源,主要取决于该学科的实力,关键在优秀人才或名医的集聚,而非空间上的集聚。我们的不同院区一定程度上将作为专科医院去发展,这会促进该医疗领域的人才更加集聚,学科特色和优势也更加凸显。

    让病人少跑路、医生多跑路、信息多跑路,一直是我们的理念。一些综合性的疑难病例,我们还将通过远程诊疗、5G云门诊等手段,使优质医疗资源实现共享。

    我想强调一点,“大专科小综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我们不主张进行单纯的规模扩张,再多开几家大型综合性医院,而是要想办法把大专科提升起来,以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一方面,通过分级诊疗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促进县域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就近解决老百姓“看小病”的需求;另一方面,重点攻克疑难病、危重病,做到“大病不出省”,这才是三甲医院真正应该干的事。

    软件方面:“一站式”看病、“医生围着病人转”

    记者:龙湾院区除在硬件方面提升外,在就医流程、优化服务方面将有哪些更智能化、人性化的举措?

    沈:无论是软硬件的提升、学科设置还是服务流程的优化,总的原则就是“以病人为中心”。

    为此,我们将多学科进行整合,创新推出了老年疾病诊治中心、胃肠肿瘤诊治中心和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比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肺炎的老人,此前到医院看病要去三个不同的科室。在老年疾病诊治中心,就可以在联合门诊里一次性全部看完,免去到处找医生的麻烦。同时,经过多学科讨论,医生们可以为病人制订更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而且,该中心还集成了验血、B超、心电图等检查功能,真正让患者“一站式”看病。这种做法颠覆了原来挂号看病的传统模式。以前是“病人围着医生转”,现在我们要改变它,“让医生围着病人转”。

    我的目标是,让我的亲人今后到温医大附二院看病都不用找我,只需要按照正常流程走就可以了。如果能做到这样,那才是真正服务到家。

    人才储备:想要“引凤”先要“筑巢”

    记者:目前,医院的人才储备能满足快速发展的需求吗?下一步有没有相关人才招聘和引进计划?

    沈:人才是医院发展的核心。想要“引凤”,首先要“筑巢”。我们要把自身的学科建设好,给人才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发展平台和前景,才能引得进人、留得住人。

    这几年,我们储备了大量人才,目前整体运行是没有问题的。但新院区的开诊,未来对人才的需求肯定会加大。我们已经在谋划,下一步很快就要启动人才“引育”计划,不仅要从外面引进人才,还要在本院培育人才,并建立人才梯队。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